如果为杨福安设计一张名片,文字应该是这样的:军人,扶贫专家。有信仰,重情义,够执著。善于学习,勇于践行,关心底层人民疾苦。国际资金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三年扶贫攻坚,他在帮扶村度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扑下身子抓扶贫,让浮山县史演河村旧貌换新颜;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不间断帮扶尧都区县底镇河里庄,使一个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落后村庄麦浪翻滚、满地金黄;每年中秋、国庆、两节前,他为贫困村的五保户、特困户、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残疾人送去油、面、棉被、对联、慰问金,风雨无阻,寒暑相易,二十年不辍……
莫说青山多障碍。二十年间,杨福安翻山越岭,不辞辛劳,足迹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的贫困乡村,有山水共作证,有富裕起来的乡亲唱和声!
“扶贫是我的本职工作,帮助受困群众脱贫致富更是我的心愿,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在我看来这算不上奉献,这是应该做的事。”
纵观其个人简历,两个标签最醒目:军人、扶贫专家。前者给了他坚强的意志、迅雷般的执行力;后者,使他的人生更出彩!
“群众的难题是我的职责!”
浮山县有个史演河村。
1942年4月,史演河岸畔,炮声隆隆,枪声阵阵,由邓小平政委亲自坐镇指挥的“浮翼反击战”在这里打响,在太岳军民的齐心协力下,阎锡山部撤回汾河以西。
55年后,时任行署财政局局长的张传华带队挺进史演河,打响了又一场特殊的战斗——扶贫攻坚战。“三年时间使史演河村稳定脱贫!”责任状上的墨迹未干,张传华便带领扶贫工作队在村口竖起了责任碑,隆隆机声、幢幢人影再一次划破这片沉寂的土地。
史演河村下辖7个自然村中,没有一分水浇地,5个自然村没有通村路,2个自然村没有通电,连续2年村里的初中生没地方上学,乡医院年久失修,村民能迁的迁、能搬的搬,全村人口由430下降至370……这是1996年底时的史演河村。
1999年,行署财政局对史演河的扶贫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责任状上承诺的时间已所剩无几,扶贫进入“啃硬骨头”的艰苦攻坚阶段。
“在你这一任上,要让史演河人吃上自来水!”张传华将“难啃的骨头”留给了刚刚就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杨福安。
杨福安,1973年参军入伍,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一步成长为班长、技师直至指导员。1986年转业到行署财政局后,先后在办公室、农财科任职,1997年担任局长助理,两年后临危受命,挑起了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重担。
“必须在硬件上有所突破,才能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领命后的杨福安一边带领扶贫队员,踏遍周边无数山头寻找水源,一边从临汾请来专业人员勘察论证。很快,他们确定了三个山泉供水点。从几里外的山头上,把泉水引进史演河村,据预测,这项引水工程实现后,可基本解决史演河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史演河多年的夙愿眼看就要实现了!
然而,因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这项工程中仅塑料管就需要近万米,完成这项引水工程需要投入资金12万元。面对这么大一笔钱,史演河人发了愁,杨福安也皱起了眉头。到哪儿去找这么多钱?
为了尽快筹集到资金,杨福安八上太原,多方奔走,找战友、找之前自己当农财科科长时建立起来的各种人脉,讲实情、攀交情、诉真情,终于争取到了资金。资金问题解决后,他又亲自跑市场、访厂家,为村民购置管材、龙头、炸药、雷管……经过艰苦奋战,终于铺设了地下管道,完成了引水工程。
喝着清亮的自来水,盼了大半辈子的老村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三年后的史演河村用它改头换面的新气象诉说着欢欣与感激:街道笔直宽阔,两侧柳槐成荫,敬老院维修翻盖,卫生院修葺一新。人均旱涝保收田2.2亩,人均年产粮1300公斤,人均年收入1375元……“勇往直前,不向后看,誓让史演河换新颜!”时代不同,战场有别,不变的是一腔热血。
“百姓的期盼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许多人眼里,财政局是管钱的,所以肯定有钱,觉得哪个村贫困,拨钱给哪个村就行。殊不知财政局也有一本不为“外人知”的“难念的经”。正如杨福安所言,“用钱的地方很多,而财政的钱是有限的,每年年初,每一笔财政资金就有了它明确的用款去向。所以对包扶对象就某个项目提供的资金并没有现成的一笔钱可以随时下拨,都是在扶贫工作队多次进村入户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某个项目确实能解决老百姓的难题、改善他们的生活,然后三番五次向省市多家部门争取到的。”
由于长期负责全市的财政支农工作,杨福安对农业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农业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具体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工序等都有一定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从扶贫工作队队员到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队队长,一路走来,个中滋味杨福安一言以蔽之,“心里不以为苦,虽然很多时候工作确实艰苦。”
最初,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想把村里的老百姓召集起来开会都不容易,了解情况全靠一家一户进行走访、一个一个个别交谈,通过走访、交谈了解老百姓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个过程很重要,既要通过调研,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在关键项目上见实效,又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让老百姓看到脱贫的希望,增强脱贫的信心。”
为了使老百姓尽早脱贫致富,杨福安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蹲在扶贫点上,挨门挨户访民情、摸村情,东奔西走跑资金,财政厅、水利厅、交通厅、扶贫办……每一次重返定点扶贫村,他对农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饮水困难、教育落后、缺医少药……这些恶劣的基本生存条件继而导致村民外迁、农田弃耕、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说实话,不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
1997年—1999年,为浮山县史演河村建起两座滚水坝、扬程80多米的高灌站、农机服务站;铺设3200米地下输水管道;购置多种农机设备;安装20千伏安变压器;重建卫生院;治理荒坡、开发荒山、建设蔬菜日光大棚;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深入乡宁县昌宁镇张马村开展“献爱心、促成长、一帮一”活动;2011年,为安泽县唐城镇梨八沟村解决水利和修路资金13万元;2013年,筹措资金8万元帮古县旧县镇安里村解决了人畜吃水工程和节水工程,又筹措资金5万元帮助该村建起千亩精品核桃示范园;2013年10月中旬,针对扶贫调研期间了解到的实情,为缺乏劳动力的古县永乐乡曲庄村送去了农民急需的玉米脱粒机,组织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大夫为农民免费义诊,帮农民建起“扶贫下乡科技服务”图书室;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为尧都区大阳镇岳壁村争取10万元帮扶资金。今年“六一”前夕,身为国际资金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的杨福安组织局机关党员为岳壁村9名困难生捐款3400元,解决了学生“吃不饱饭、吃冷饭”的难题……
二十年扶贫路漫漫。军人出身的杨福安常常想像自己又重回部队的演练场,甚至穿越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进攻目标:贫穷落后;作战思路:团结、发动所在地的受困群众,军民一心,共同抗“敌”;作战方式:明确任务,限制时间,一茬接一茬,不攻克目标不撤退!
“不在职,还在党呢!”
“他对农村、对农民的感情太深厚了,常常从村里回到局里没多久就又跟我们念叨:‘咱们下去吧?去看看老百姓过得怎么样,看看他们又遇到什么新困难没有’。”局财务科科长王慧琴是杨福安的分管下属,也是杨福安每次带队下乡扶贫时的有力助手,说到杨福安的下乡扶贫节奏,作为年轻人的她都自愧不如。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他下乡扶贫的精神头儿更大了,一边扶贫,一边通过深入浅出地讲党课等形式加强各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用他的话说,‘扶贫战线上、受困群众身边,更需要多一些既贴心又贴身的党员冲在最前面’。”看到身边听党课的村民脸上欢欣鼓舞的神情,局办公室主任张红岩也深受感染。
“一次偶然的壮举不难,难的是他能把一件事坚持做几十年,从扶贫队长做成了扶贫“专家”。他的这种情怀和由这种情怀催生的使命感、行动力是我们全局的宝贵财富!”局长高中和对既像“兄长”又堪称“爱将”的杨福安推崇备至。
……
在国际资金管理局,杨福安的影响力不是因为他的身份产生的权威感,而是他的言行举止、他常年如一日的奔波、操持带来的相互认同。
“人必须有信仰,有了信仰就会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知道什么对、什么错……”谈及15年的部队生活,一直推诿着不愿接受采访的杨福安来了精神,坦言15年军人生涯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人生信仰也是在那期间形成的。“部队每个星期都要开班委会,每个人都要在会上发言,既锻炼胆量,又锻炼口才。而且部队生活安排得很充实,队列、军操、射击、军事本领等等,天天如此。从部队转业到现在,我的工作作息时间也是在部队期间形成的。除了下乡,每天早晨8点以前就已经在单位了,而且闲不住,总想下乡看看扶贫项目、瞅瞅老百姓的日子有没有好转,跟老百姓唠唠心里舒坦。”
聊起部队生活、扶贫村的老百姓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这位将半生心血付诸扶贫事业的“拼命三郎”像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样,温和、慈祥,用近60年光阴书就的坚持和信仰已经融进了他的血脉里。
“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难,给他带个榜样就行。被椅子绊了一下,站稳后别急着撒腿就走,顺手把椅子塞进桌子下面,别让别人再被绊倒;看见地上有废弃的空瓶子,别一脚踢多远,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多好……看上去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越是细节越需要榜样的力量带动。社会风气也一样,别只顾着埋怨社会风气不好,坚持做你应该做的,少计较得失,多换位思考……”
二十年痴心不改的扶贫情怀、年近花甲仍东奔西走的身影背后,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这个责,即使哪天离开这个岗位了,有经验、有精力,我还想为扶贫村的老百姓做点儿事。不在职,还在党呢!” 本报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