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郭璞)一个人,当你对教育充满深爱的时候,就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在半月前,我有幸“混”进市影剧院听了一堂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整堂课上,魏书生老师始终微笑着侃侃而谈,与老师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现场不时响起笑声和掌声。他的报告像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教育宝库,其中的珍宝数不胜数,随便取拾一件,都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创造不小的奇迹。
我进入会场的时候,魏书生老师已经讲到了“松静匀乐”这一环节。所谓“松静匀乐”,指的是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这似乎讲的只是一种健身的方法,实则透出了这位教育家的生命状态——修心健身工作一体化,以享受的心态去工作、生活和学习,则任何时候都是快乐的。正因如此,他39年来没请过一天假,没打过一次吊瓶。他任中学校长12年之久,没有办公室、办公桌,只坐在教室里,在学生课桌上办公。组织上为他配了一辆车,他很少坐,以步当车,还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他只是把自己当成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既到地球上打工来了,就要干好干到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谦卑、淡泊、安贫乐道,这在时下已是稀有的品质。
看过、听过了许多所谓教育专家的讲座,我们的教育太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让人无所适从了。魏书生老师的道理在我看来是最朴实的道理,也是“根”上的道理。他讲的都是“大实话”,尤其是“三个守住”让人感触至深,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的教育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什么是传统常识,那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为什么教,为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而教;教什么?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真善美;怎么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怎么学?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祖宗的好经验要守住,新中国的好经验要守住,守住我们的长处,静下心来搞教育,持之以恒,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一切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是立足本土的改革,要扎根于几千年来传统的土壤,根基深透,胸襟宽广,吸收中外一切先进的成果为我所用。魏书生老师的话听起来朴实无华却振聋发聩,他恰恰是在呼吁,让教育从浮躁中走出来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这样的声音,这些年来实在太少听到了,但又太需要听到了!
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民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他曾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书记、两个班的班主任,另代两个班的语文课。
这么多重任一肩挑,可是他却“懒”出了好成绩。在班级中他讲民主,搞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就是副班主任,学生全是语文老师的助教。在他的班上,消灭没事干的人和没人干的事,凡是学生能干的事,老师坚决不替人家干,不剥夺孩子成长经验。他专盯学生的长处,不看人的短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他总结出“六步课堂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帮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把零乱的语文知识用一个树状的结构使之系统化,易于学生掌握。我想,每一个听到讲座的人都会感到这些经验太有用了,简便易学又操作性强,这是一个真正从基层走出的教育家才有的情怀,大的思想、小的经验,时时处处都能给人启迪和帮助。
结束的时候,听众都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会场。有人说,听了报告,我知道自己的班级如何管理了;有的人说,作为校长,我的观念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洗礼;还有的说,作为教育局长,我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了。而我却在想,22年来始终站在教学一线服务学生,淡泊名利,31年始终坚持每天写日记,从不间断,31年来始终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这些在我们眼里没有什么的事情,魏书生老师却不折不扣地坚持做下去,这需要多大的恒心和毅力?有人说,这就是普通人和教育家的差别。然而,我感到,更大的差别还是在思想、灵魂深处。有道是“木欲茂而培其根,人欲达而修其德”,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如果没有对教育的忠诚和敬畏,又怎能生发出无尽的教育智慧呢?作为媒体人,我的见解和智慧都很贫乏,但是有义务,把正确的声音传播出去。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