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巧:没有共产党,我哪能活到100岁

2012-10-23 10:0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开栏语:人活到100岁,他们变成了什么模样?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岁月?尝过了怎样的苦辣酸甜?见证了怎样的时代变迁?我国自古以来奉行敬老尊贤,健康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愿,百岁老人的人生故事与养生之道一直为许多人深为关注。为了将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经验与广大读者分享,本报特与临汾市老龄办,中医世家门诊部、健康会所联合开办“人生百年栏目”,值此重阳节来临、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本报派出记者,走近百岁老人,聆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长寿之道及人生感悟。
10月20日,记者在洪洞县李托庄村见到了周兰巧老奶奶,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百岁老人,不免十分好奇,之前曾在心里揣测,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从民国时期走到现在,老奶奶该是华发如雪,满脸皱纹,腰弓背驼,步履蹒跚,思绪混乱,语无伦次了吧?
然而,见到周兰巧奶奶,记者着实吃惊不小,眼前这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老人竟然是百岁老人,太不可思议了!太让人佩服了!
老人的户口本显示,她生于1912年农历七月初七,正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
老人个头不高,不胖不瘦,除了头顶有些谢顶,头发稀疏外,其他部分的头发都很稠密,白发也不多,在头上挽个老式发髻。她在热情招呼前来看望她的临汾市老龄办的工作人员及史氏中医第八代传人、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医世家门诊大夫、中医世家健康会所董事长史壮健进屋。
周兰巧老奶奶耳朵有些背,装了假牙,眼神不太好,双眼都有白内障,左眼重些,几乎已经没有视力了,除此之外,身体几乎没有什么毛病,据她儿子介绍,老人腰不酸腿不疼,头不晕脑不涨,不咳不喘,能吃能睡,从不挑食,也很少感冒,即使感冒,也是稍稍吃药即好。
听老人说话,不是地道的洪洞口音,一询问,果然,老人祖籍河南鹤壁。年轻时,因家乡遭灾,与丈夫携一双儿女逃难来到洪洞,这块肥沃的土地接纳了这一家四口,当时老人的大女儿、大儿子分别为9岁、5岁,之后,老人又生了五个儿女,三个儿子都生活在村里,四个女儿也嫁得不远。如今,老人的大女儿今年都已80岁,最小的儿子也54岁了,老人已是五世同堂。近百口人,第五代玄孙已有4个,最大的玄孙都12岁了,老人的长寿在当地堪称一奇。她的大儿子说,最起码自己的母亲在整个明姜镇是年龄最大的,全家人深以为自豪。
问及老人的长寿秘决,老人幸福地说,她的家庭人口虽多,可十分和睦,从来没有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发生过摩擦,尤其是儿媳妇和孙媳妇对她照顾十分周到,每天吃饭都是端到面前。老人的儿媳妇说,婆婆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先用开水冲个鸡蛋,其中加一袋豆粉,不放盐,之后三顿饭与家人同吃,从不挑食,自从她嫁过来后,婆婆一直就是这个习惯,已经坚持30多年了;每晚吃一两颗冰糖,平时饮食上倒也没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
生活作息时间方面,老人一般早上7点多起床,午饭后休息半个不时左右,这下直到晚上11点多才休息。
在儿孙们看来,老人的长寿与她的性格、心胸有很大关系,在他们的记忆里,老人平时从不发火,性格随和,不记得她因为什么事生过气,也不记得她与邻居们红过脸,东家长西家短的话从来不说,总是宽以待人。由于时代的关系,老人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可她对孩子们进行了最纯朴的教育:吃好吃丑都不能干违法的事。”
老人缠着尖尖的小脚,可想而知,早些年抚养大7个儿女,给他们做吃做穿,忙里忙外,有多么不易。早在36年前,老人的老伴就去世了,家里的日子更难过了,好在时隔不久,国家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继而又实行了改革开放,儿子们在家里创办了木作加工厂,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日子越过越好。七八年前,儿子在108国道边盖了新房子,全家人从住了多年的土窑洞搬进了新房,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人心满意足地说,多亏了共产党啊,要不然,我们这一家人哪能生活得这么好?我哪能活到100岁?现在,政府还给我发百岁保健费,真是想不到啊!”
虽然儿孙们让老人颐养天年,什么家务都不让她干,可勤快了一辈子的老人总是闲不住,实在没有什么可干的,她就会去离家不远的木作厂捡一些废料回来烧火,再喂喂狗。“我妈走路快时根本不用拐杖,而是将拐杖拖在身后,好像拐杖还成了她的负担,让人看着好笑。”老人的小儿子自豪地说。
史壮健大夫为老人把了脉,又仔细地看了看老人的指甲,老人的脉象很好,末梢循环却不是特别好,便建议老人经常揉揉手心,搓搓手,以促进末梢循环的好转。此外,他还送给老人一盒上好的宁夏枸杞,建议老人经常用枸杞泡水喝,或用来熬粥,可以补养身体。(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