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大街之上,不少店铺门楣上“美容美发”的招牌,吸引着广大的青年男女前来光顾;我是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在理发这件生活小事上,却遭遇到了冷漠与尴尬:有一天,我到一个“理发店”去理发,一个女理发师见我进门后对我说:“老先生,这里人多,你到对面的那家理发店去理吧!”无奈之下,只好退了出来,来到另一家门店,遭到的是同样的冷遇。为啥?其原因是:做一个美容美发,可赚几十或几百元,而给老头们理一个发,也仅仅只有三五元钱的报酬,他们看不上给老年人理发的这笔生意。但在姑射山下却有一位44岁的农家主妇手挥剃头刀和推子,免费为老年人剃头理发,化解了很多老年人“理发难”的难题,被广大群众传为佳话,她就是襄汾县汾城镇尉村的毛向军。
1968年,毛向军出生在襄汾县古城镇焦彭村。她的父亲多才多艺,既精通中医,多年来一直免费给村民看病,使不少父老乡亲减少了病痛的折磨;又是一位维修农机的高手,前来上门修理农业机具的人很多;如遇到来人多忙不过来时,他总是先治病,后修理农机,因为他深知“救人如救火”的道理,所有这些,都在向军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爱心与奉献的种子。她的父亲还是一位大孝子,经常给向军的爷爷剃头,对于这些,向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她求父亲教她剃头的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掌握了剃头的技术之后,便把给爷爷剃头的差事包了下来,使父亲有更多的时间给村民看病。
毛向军自从嫁到尉村之后,她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教子有方,与邻居和睦相处,被群众认为是好心人。门边有个李大爷,80多岁了,是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外出理发很不方便,便带上剪刀、推子,上门给老人理发;后来,便深入大街小巷进行调查,由给一个老人理发,扩展到为十几位老人理发。到了2004年,她又把服务对象扩大到中黄和三公村,达80余人。后来,襄汾中学聘请她担任炊事员,她给校方提出了一个条件:每月上25天班,要腾出5天时间,坚持给老年人剃头理发。8年来,她一直为尉村和邻村的老年人剃头、理发,没有收一分钱的报酬,收获到的是赞美与感激。
腊月里,春节将至,是剃头、理发的高潮期,也是毛向军最忙的时期。除夕那天,她才把自己的工作干完,看完电视里的《新闻联播》之后,她便进入了梦乡,邻家送灶的爆竹响了,她还没有睡醒,她太累了。儿子见妈妈还未起床,就起来去下饺子,儿子说:“妈,你睡吧,我来下饺子!”听到儿子那温馨的话语,妈妈不由得在被窝里抽泣起来,是内疚?是激动?还是欣慰?或许三者兼而有之。
我们见到毛向军时,她说:“你们不要把我看得太高,我不过是做了些我应该做的事情。”是啊,这正是平凡之中见伟大,小小剃刀传大爱啊。这正是:
农家主妇毛向军,小小剃刀传爱心;
缕缕爱心暖万家,姑射山下丁陶魂。
(通讯员 刘春澍 刘润恩)
【责任编辑: 张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