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我市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切实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文明临汾”创建活动,4月24日,市文明办下发通知,在全市部署开展第二届“十大道德楷模”暨“百名文明公民”评选表彰活动,以期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敬重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历经半年多的评比筛选,一批在各自平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展现崇高道德品质的草根人物囊括了新一届全市“十大道德楷模”和“百名文明公民”的殊荣,火烧哥”赵水林与“送水哥”茹向辉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平凡足见伟大,坚守彰显品格。自今日起,本报将深层次解读重现全市“十大道德楷模”一路走来的点滴细节,再度回望他们平凡而不平淡的人生轨迹,敬请读者关注。
他用诚实守信、知恩报恩的高尚品格,谱写了一曲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生命之歌,像黄河壶口瀑布的涛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就是吉县屯里镇太度村的农民芦来柱。
芦来柱老家原籍山东,因黄河泛滥,父母早年逃荒到吉县。当他出生仅5个月,母亲就因病突然离世,父亲无奈把6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送给老乡芦国生、芦红英夫妇抚养。芦家给孩子取名“来柱”。当时,芦家生活也很困窘拮据。但对来柱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他饿了,及时喂奶;他困了,抱在胸前让他安睡;他病了,半夜三更求医买药。随后,芦氏父母又陆续生了三个孩子,但对待来柱这个失去亲娘的苦孩子却是百般呵护、倍加关爱。家里但凡有点好吃的,先给来柱吃;有点好穿戴,先给来柱穿。当来柱8岁时,芦家几个孩子都小,生活愈发艰难。但养父母东借西凑,想尽办法,供来柱上学,直至初中毕业。芦氏父母的恩德,在来柱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当他渐渐长大,乃至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对养父母更是感激涕零。有一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芦氏父母看着欢快玩耍的孩子们随口说道:“几个娃长大,我们就老了,该指望谁呀?”芦来柱笑说:“爹,娘,二老的恩情,我要报答。”
从不渴求儿女报恩的芦氏父母做梦也没想到,来柱一句笑谈,竟是千钧之诺,成了他一生践行的“金口玉言”。
来柱18岁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耕种着十几亩土地,还担负着照顾爷爷、养父母,供养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上学的重担。1997年,远在山东菏泽的同胞兄长听说他现在生活困难,打电话让他回山东老家看看。30多年骨肉分离,与亲人团聚是他的梦想,他决定回山东看望亲人。此时,他的亲生父母已经去世。几个同胞兄长看着分离多年、劳累过度、生活窘迫、过早衰老的芦来柱,一个个心痛难忍。当时,他的三哥担任山东省菏泽市政法委书记,舅舅担任着菏泽市工商局局长,几个兄长和姐姐生活都很好。大家拉住他的手说:“来柱,留下吧!别回去了,这边条件好,你后半辈子的生活包在我们身上。”望着亲人们期盼的眼神,自幼刚强很少落泪的芦来柱哽咽了。他内心十分矛盾,一边是患病在身、生活困难的养父母,一边是条件优越、难割难舍的骨肉之情,自己该如何抉择?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当人们都以为他一定会选择留下来之时,一向刚强、善良、心怀感恩的芦来柱拉着哥哥的手说:“我不能留下来,虽然亲人都希望我过上好日子,可是,我不能抛弃养育了我30多年的养父母,他们现在身患疾病,生活艰难,后半辈子还要靠我养老送终呢!”他的肺腑之言感动了亲人,他真挚的爱心和善良的孝心让亲人们肃然起敬。含泪告别亲人,芦来柱又回到养育他30年的养父母身边,继续过着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1998年,养父因胃出血生命垂危,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和一个小弟弟,来柱医院家里两头忙。那时全家特别困难,看病、花钱、伺候,都是他扛大梁。为了供养家庭,芦来柱参加了造林专业队。因为来柱踏实苦干,大家一致推举他当工队长。他腿脚有毛病,走路不利落,别人整林地一天挖50米,他却能挖60米。别人挑好整的地块挖,他却是哪儿难整那儿挖,领取的报酬也和大家一样,从不计较。他冒着风吹雨淋,严寒酷暑,把挣来的每分钱都用在了这个养育他的家。弟妹们上学,他供;弟弟学技术、开门店,他支持;弟弟结婚,借了外债,他还;弟妹们盖房,他出钱出力。
芦来柱为了帮弟弟妹妹成家立业,花去全部劳动所得,而自己40大几了,还顾不上结婚。弟弟妹妹们实在不忍心大哥再这样单身生活下去,就在他42岁时,极力苦劝撮合,使来柱和本村寡妇刘金枝结为夫妻。当时刘金枝带着一双十几岁的儿女,芦来柱对两个孩子却视如己出,比亲生的还亲。行孝悌、讲诚信、知感恩,因为心甘情愿用一生去坚守践行,在芦来柱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愈发显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