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才正在钻研书法。李军 摄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长青)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用这句老话来印证杨金才先生数十年勤奋敬业、立志成才并屡屡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真是恰如其分。
时代偶然 服务乡亲
杨金才,1942年出生于洪洞县堤村乡北石明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他自幼聪明好学,胸有大志。从小学到高中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只可惜在1962年高考时因病发挥不正常而名落孙山。不久,他参加了晋南教干校培训班。结业后,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先后在洪洞城关公社官庄、李堡等村教书。1965年春,他调到梗壁学校代六年级语文课兼班主任。梗壁村当时是个穷村,教育质量差,历年来连一个中学生也考不上。他去之后,狠抓学生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当年就考取了8位中学生。这消息一传出,整个村都沸腾了:“咱村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好教师。”他受到全村父老乡亲的广泛赞誉。他本想一鼓作气多培养一批优秀学子。遗憾的是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学生们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他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整天无所事事的他哪能闲得住,便一头闯进医学之苑,急切又贪婪地吸食其中的美味佳肴。他买书、借书、抄书、背书,渔猎古今医籍,对中医基础、药物方剂及临床医学在短短的三年内基本掌握。他一边学,一边临床实践,开始用针灸和推拿给病人治病。说来真神奇,经他治疗的病人真是立竿见影,手到病除。很快他便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自动捐献药柜、药戥子、椒窝和资金,很快在梗壁学校办起了一所备有常用中草药的卫生室,为群众祛病消灾。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声誉四播,周边十里八乡的患者也纷纷前来求治。杨医生始终坚持详查病症,推求病因病机,谨重处方,并叮嘱患者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及适当的运动来提高疗效。
1974年,他的一位叫杨万寿的同学得了脉管炎,太原、北京、广州等大医院都去过,也不见效。偶然机会他给同学开了三剂药服下,果有成效,十剂药服下疼痛消失,50余剂药服下,居然痊愈。
“杨金才能治脉管炎”。这一爆炸性的新闻越传越神。后来被县上的一位领导知道了,他慧眼识金,打算把杨医生调往医疗部门。又经洪洞医院中医科权威对他进行单独考试,认定合格。1975年8月,杨金才被正式调往万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此,结束了他13年的教学生涯,转到了医疗岗位。1977年10月,他调往赵城医院。1996年因病退休。退休后的杨医生一直在家乡为患者义务治病。他的这种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了赵城、堤村广大群众的赞扬。
通背夺魁 太极第一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在他到达万安医院的那段日子里,慕名前来治病的患者络绎不绝。这期间,他又学习西医,常常手不释卷。长期夜以继日地攻读医籍,认真实践,加之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极差,久而久之,杨医生终于积劳成疾。他经常失眠,工作力不从心。于是他想到用练“武术”来强身健体。好在万安乃武术之乡,他很快拜退休干部梁德元为师,一招一式地认真学练起通背拳来。梁师父认真教,杨金才刻苦学,就这样晨昏无间、寒暑不辍地苦练苦学,数年之间竟将通背拳9排108式系统学完,并练得精熟,就此扎下了深厚的武术功底,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又学习了88式杨式太极拳和几套国家统编的太极拳套路。多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举办的武术大赛,并获得好名次。
2000年5月,他获得山西省老年人运动会武术类(通背)优秀奖;同年10月他获得洪洞县老年人运动会武术(通背)赛第一名;2003年他获得临汾市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太极拳第一名;2006年9月,他获得在河北邯郸举行的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银牌奖。2003年他增选为洪洞县太极拳协会副会长。
在县老体协、太极拳协会的大力倡导下,为使广大中老年人在太极拳运动中获得益处,杨先生不辞劳苦,深入堤村乡机关、企业、学校、农村,义务传授太极拳达五年之久,传授弟子近千人。那些年,南从堤村乡安定村,北到干河镇,在长达20华里的汾河西岸,到处都是练太极拳的人群,一拨又一拨,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春节,县上组织了150余人的大型太极拳表演,堤村乡参赛人数达一半以上,受到了县上有关部门的表扬。由于成绩突出,杨金才同志多次被县老干局、县太极拳协会授予“模范老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修身养性 传承文化
杨金才一生不抽烟喝酒,更不打扑克搓麻将,唯一的嗜好是求知。一为传承中华文化,二为修身养性。1999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杨金才又爱上了书法艺术。他从临《曹全碑帖》开始,继而又从《峄山碑》、《泰山刻石》入手,再浸淫后世各家小篆碑帖,最后 对小篆进行深入研究,又精心聆听各级组织的书法讲座。他深钻苦研,孜孜不倦,终日,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境界。他数十年如一日,攻难克艰,日积月累,寒暑不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练出了一手用笔平稳、典雅秀逸、精气内涵、柔中寓刚、珠圆玉润、蚕头燕尾的隶书作品和笔画均匀、端庄秀丽、遒劲柔韧、厚重灵动,具有古雅风韵,又有个人特色的小篆作品,多次参加各级书展,并获得各种奖项。
2002年获全国“三立杯”书法展优秀奖;同年又获临汾市第一届“金家酒”、“家家酒”书法展二等奖;2004年获临汾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小品展优秀奖;2007年山西省第二届书法新人展入展。1999年他被吸收为洪洞县书协会员,2003年吸收为临汾市书协会员。2002年当选为洪洞县老研会理事。
为了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交流心得,使练习小篆的学书者少走弯路,杨金才集数十年练习小篆的经验与教训,他查阅资料,遍访名家,耗时二年,六易其稿,编著了一部十余万言的《小篆浅说》,并自费付梓问世,深得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正如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所述:“像杨先生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地方上的一棵文化生态树。他的书稿就是这棵树上的果实,他为地方文化的氛围营造着积极的作用。”
杨金才更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面对现实社会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尤其是对那些有恩不报、弃养父母、大逆不道的不孝子、忤逆虫更是痛心疾首。他想:如果让这种现象放任自流,那还得了!于是他心急如焚,奔走呼号,在他的倡导下,洪洞县老研协会堤村、赵城分会广大同仁纷纷响应,以古代“二十四孝”和当今二十八孝为主题,积极撰文、绘画,很快编辑了一部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百善孝为先》书画展,于2011年10月在洪洞县老干部局、刘家垣镇首次展出,曾哄动一时。尔后又汇集成册,自费付梓印刷1000册,发到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共鸣,起到了营造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现已年逾古稀的杨金才,依然老当益壮,笔耕不止。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