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昌,蒲县山中乡卫生院院长,主治医师。1959年生于蒲县山中乡,高中毕业后,1978年开始学医。1980年来到蒲县山中乡白家庄村卫生院,从事卫生防疫工作。
多年来,张德昌兢兢业业工作,翻山越岭为村民出诊,靠着他医者的专业知识和仁心,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全乡人民提供热心真诚的服务。他深入学习不断钻研,在脉管炎治疗领域有了新突破。近年来,山中乡卫生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他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A 走进家门殷切嘱咐
1月17日下午,记者跟随张德昌走进蒲县山中乡。距离山中乡卫生院白家庄村还有25公里,宽阔的道路却十分颠簸。张德昌说:乡里前些日子拓宽了道路,路面硬化到5月份才能完工,所以有些颠簸,路宽了村民的心情也舒畅了。
2011年,县卫生局为卫生院配送了一辆救护车,以前5天才能做完的医疗工作现在缩短成了3天,为危难患者提供了便利,真是太高兴了。”延绵曲折的山路,一个又一个急转弯,汽车行驶间路过了一村庄,路上行人正聚在一起交谈,看到张德昌,村民高兴地向他挥了挥手。
到了卫生院已是下午4时许,张德昌匆匆穿上工作服迅速拿起医疗箱就向外跑去。原来今天是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日子,记者紧随其后穿过玉米地、迈过泥土堆,快跑着才追上他。
来到村民张林山家中,张德昌为他量完血压,嘴里还嘱咐着:高压高了些啊!最近是不是又抽烟喝酒了?身体不好一定要控制自己!”听完张德昌的话,站在一旁张林山的妻子忧心地说:老头子,这下一定要听张大夫的话,不要再喝酒了,你要是出了问题,我可怎么办啊!”再三叮嘱后,张德昌匆匆赶往84岁的张老汉家。张老汉的儿媳妇满怀感激地说:“今天老人早早就睡下了,还得麻烦张大夫明早再来!”暮色降临,已是下午6时,张德昌的鞋上沾满泥水,裤脚上也溅了不少泥点。
两个小时,张德昌走访了十多家村民。其实每月到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日子,村里的多数居民会自觉去卫生院做基础检查。对于耄耋之年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村民,张德昌便上门服务,而且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那片土地上,无论是泥泞的山沟还是平坦的水泥路都留下了张德昌的足迹。
B 雨夜奔波挽救生命
2011年8月的一天,张德昌忙到晚上9点多才吃饭。刚端起饭碗,手机就响了起来,是山中乡柴家沟的碗年打来的电话,看到这个电话,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碗年是柴家沟唯一的人家,多年来碗年媳妇的心脏不好,张德昌一直定期为其做检查。
从电话里得知碗年的妻子因为感冒多日引起了心脏不适。张德昌立即开着救护车前往,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通往柴家沟的路极为难走,仅仅只能过去一辆三轮车,救护车平时要通过此路都十分危险,何况现在还下着小雨,可时间紧迫,张德昌只能冒险前往。
为了争取急救时间,张德昌把救护车开到了距离碗年家300米的路上,碗年按照张德昌的安排准备好了三轮车。
可此时泥泞的山路像是吸铁石,任凭张德昌怎样使劲就是推不动。碗年看着躺在车上的妻子心急如焚。“一二、一二……”在一声声急切的口号下,车轮终于滚动了起来。
这时,3人的衣服早已被雨水浸湿。经过一路奔波,碗年的妻子被送往县城人民医院。面对偌大的医院,碗年不免发愣,他不知道如何办理入院手续,更不知道该找哪一科的大夫。看着碗年手足无措的样子,张德昌说:兄弟别怕,住院的一切交给我来办,你先照顾好你媳妇。”次日凌晨3点,医院的一切事宜张德昌都帮忙安排妥当。此时,碗年的媳妇也脱离了危险,张德昌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望着病房里碗年忙碌的身影,他长长叹了口气,准备驱车赶回卫生院。临走时,张德昌才发现自己的左手臂被树枝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疤痕至今清晰可见。
看着张德昌的付出,碗年铭记于心,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医患变成了兄弟。
C 随叫随到 悉心照顾
张德昌在脉管炎上的突破,使得多家医院抢着要他。
早些年,天津一家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欲高薪聘请他到该院坐诊。但是,他最终放弃了优越条件,选择留在了山中乡,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谈起张德昌,冯双全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冯双全是一名冠心病患者,多年来家人在外打工,体弱多病的她在村子里干些较为清闲的活儿。“我患冠心病七八年了,每年都要输好几次液体。而且每次输液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时间。有时半夜两三点犯病,就把张大夫叫来为我诊治,他从没有抱怨过、拒绝过。为此,张大夫和卫生院人员的手机号码,我都熟记于心。”冯双全哽咽着说。
冯双全每次输液都需要五六个小时,最怕的就是早上输液,家人都不在身边,到了中午又不便于做饭。记得有一次,她一个人躺在卫生院里正发愁,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放在了面前,张德昌的二女儿说:阿姨,赶紧吃点面吧!这样病好的快些。”回想起当时吃面的场景,我都会忍不住流泪,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样伺候过我。”冯双全激动地说,张大夫一家是我的救命恩人!”
D 免费看病 解除痛苦
在张德昌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很多病人“打白条”的纸张,他的二女儿说:这还只是一小部分,以前的白条还有一大摞呢。我爸就是这样,从不让我们去问病患要钱。对于家庭贫困的农户,父亲不收取任何费用。”张德昌笑着说:病人来了看病,不能因为没钱,就不给看病吧!他们是真遇到难处了。”这样在别人看来总吃亏的“傻事”,张德昌做了30多年,在他看来,只要患者能治好病比什么都好,他不怕病人欠下药费就怕疾病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张德昌说:坚守在乡村行医,并不是为了赚钱,有些穷苦乡邻,我都是免费甚至贴钱帮他们治疗。”在行医的30年间,张德昌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前来看病的病人都是先看病后付钱。长期以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在半夜三更,只要患病群众一个电话,就会看到张德昌身背急诊箱匆匆赶路的身影。
“不能为病人着想的人当不了好医生。”张德昌说。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