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阳光清凌凌地铺在吉县的每一寸土地上,位于县城葛家沟偏僻小巷的吉县妇幼保健院病房里,初生婴儿的啼哭显得那样清脆,身着白大褂的强玲如同往常一样例行查房,关切询问着产妇与婴儿的情况。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在患者眼中,她是一名亲切、尽职的院长,殊不知,她还是一名正处于康复治疗阶段的癌症患者。
责任当肩 负重起步
今年41岁的强玲,如今已是吉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回想起自己刚到这里的情景,她笑了笑,说:“时间过得太快了!我刚来的时候还不叫妇幼保健院,我记得当时叫吉县妇幼保健站。一晃,20多年过去了。”1992年,强玲从临汾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吉县妇幼保健站工作。当时,由于多种原因,妇幼保健站一直处于半歇业状态,人员涣散、器械尘封,只有少数几名医生值守。一次,作为业务人员的她参加了省妇幼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吉县妇幼保健站受到了严厉批评,“那次的会议让我终身难忘。”她说,也是这次会议,使她对妇幼工作有了一番新认识。
2010年11月,强玲担任起妇幼保健院院长一职。当时,全院仅有13名员工,2名员工病休长期在家。员工人心涣散,她逐个谈心;专业人员缺乏,她聘用专业人才;器械设备短缺,她多次到省、市对口职能部门争取……
有心人,天不负。强玲的全心付出不仅培养起了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赢得了省、市领导的支持,争取到先进的医疗设备。
隐瞒病情 加倍工作
在强玲的带动与感染下,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11月,吉县妇幼保健院一跃成为全省先进单位。然而,当所有人都沉浸在骄人成绩的喜悦中时,没有人发现,强玲爽朗的笑声里,隐藏了自己的病情。
2011年3月,强玲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她独自到医院做检查,病历本上“乳腺病变,建议到大医院确诊”的诊断不禁使她皱起眉头。保健院才刚有起色,工作千头万绪,这时候如果脱身, 好不容易凝聚的士气就会垮掉……怎么办?攥紧手中的病历本,强玲决定:“隐瞒病情,先抓工作!”回到单位,强玲忘了自己是个病人,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组织人员进行核对建档,解决因没领到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而影响上户口的问题;聘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广泛宣传妇幼知识,解决妇女病普查、儿童健康体检不重视的问题;邀请妇幼专家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当年11月,在看到保健院各项工作良性运转后,强玲才算松了口气,决定到省肿瘤医院进行手术。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得知后,给她发来一封邮件:“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她。”伤痛之下从未落泪的她,才看到开头几个字,就已潸然泪下。
乐观坚强 播撒爱心
“像她这样坚强乐观的癌症病人,我还是第一次见。”主治医师这样描述强玲。
许多人谈癌色变,而乐观开朗的强玲不仅与医生、护士成了好朋友,同时还成为病友的心理理疗师。出院后,在家休息了两天她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同事们都劝她多休息,但她笑着说:“和大家在一起,我的心里才踏实。”“她把自己的生命和快乐都融入到了这个集体。”该院一名工作人员说,两年来,强玲一忙起来都顾不上回家吃饭,对每名患者都进行随访,尤其是对贫困重症患者,更是煞费苦心。
柳卜湾村一名年仅6岁的女童普查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强玲便联系省儿童医院进行免费救治;在“两癌筛查”中,吉县一中的一名女教师被查出乳腺癌,心理几乎崩溃,她得知后亲自登门进行心理抚慰,并介绍医生及时对她进行了治疗;吉州宾馆一名女员工被查出宫颈癌,但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医治,她就把病人的情况向县委进行汇报,县妇联组织捐款1万余元,病人及时住院治疗……“妈妈,希望您能像对待自己的病人一样对待自己。”看着女儿发来的邮件,强玲笑了笑,泪水溢出了眼眶。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