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双虎:画不惊人誓不休

2013-04-10 08:26: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癸巳年正月,去临汾朋友家里做客,刚踏进客厅,就被眼前一幅“富贵图”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幅牡丹画:红艳艳的花、绿盈盈的叶、黄灿灿的蕊,美轮美奂,煞是好看,更显得这所住宅富丽堂皇、儒雅大方。画的落款竟是我所熟识的山樵道人申双虎。

少年识尽愁滋味

申双虎,1941年6月出生在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娘娘庙”畔的一户破落地主家庭里。3岁时,父亲暴病身亡,撇下他和母亲,还有8岁的哥哥、6岁的姐姐。一家四口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童年的申双虎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申双虎自幼聪明好学、功课优秀,是有名的尖子生,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尤其是他对写字和画画有特殊的兴趣。课余时间他常常照葫芦画瓢,将小人书里的人物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小伙伴们羡慕得不得了。老师们经常表扬他,让他在黑板上做示范。

1955年,14岁的申双虎以优异成绩考入赵城完小。在这里他还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更可喜的是美术老师武智非常喜欢他,每天下午教他素描、色彩,还到野外写生,他的画画水平越来越高。1957年,申双虎以优异成绩考入赵城中学。同时,武老师告诉他一个更大的好消息——山西省艺术学校招生。他欣喜若狂,决定去报考。武老师带他顺铁路来到洪洞,经过三场考试,他顺利过关。一星期后,他接到入学通知书,进入了他慕名已久的省艺术学校美术班,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艺术的营养,对西方画、山水画、工笔画进行全面学习。张志燕、史秉有几位老师功底深厚、画艺精湛、各有特长、传授得法,由理论到实践,一丝不苟、由浅入深。赵俅老师还带他登泰山、攀华山,写生的同时申双虎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他如痴如醉,胸中自然升起一股蓬勃浩然之气……由此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艺术基础。

夫妻双双回家园

1959年,因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国家做出对一部分学校停办的决定,申双虎被分配到古交钢铁厂工作,同去的还有音乐班郝建平同学。这是一位善良纯朴的姑娘,家住内蒙呼和浩特市。俩人在异乡相识,既是同学又在同一岗位上班,倍感亲切。在工作中互帮互学、互敬互爱,久而久之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他俩买了一盘花生、一包喜糖,与其他四对青年一起,在钢厂工会的主持下,举办了集体婚礼,结成一对革命伴侣。

1959年至1961年,是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最困难的三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一些经济亏损的工矿企业要进行裁员和下马。申双虎夫妇积极响应号召,回到阔别数年的家乡侯村。

临近年关,乡亲们听说申双虎回来了,就纷纷找上门来求他写春联。他俩热情接待、来者不拒,一个研墨、一个挥毫,直忙到除夕之夜,他俩在家乡度过了一个忙碌充实的春节。

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了村,申双虎因在安装队当过记账员住进了学习班,查了几个月,最后查出2.3元钱(给电业局送过一条“白兰”烟)和2.6斤粮票(请工人吃过一顿饭)的贪污问题,而被清理出阶级队伍,从此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社员。为赡养老母、抚养儿女,夫妻二人艰难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为了生活,申双虎种过地、担过茅、扣过坯、烧过砖、制过瓦,甚至当过泥匠、木匠、画匠、油漆工,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是状元。

屡经颠险祸成福

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岁月里,申双虎除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外,还要承受“地主狗崽子”的政治压力,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1969年,侯村大队两派斗争还在继续。有一次,红卫兵组织要他画一幅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像,为庆祝九大做准备。画像刚完成,他就被请到公安局,一位副局长厉声斥责:“你为什么在毛主席像上画柏叶?”“我是根据《解放军画报》……”“先扣起来。”他的话还没说完,那位局长发火了,他被暂时扣押在公安局。一星期后,那幅毛主席画像经文化馆馆长成学仁和杨安保二位权威人士的定夺,他这才被“无罪释放”。通过这件事,他的画技得到了成学仁馆长的赏识,不久县上要举办大型阶级斗争展,成馆长通过公社特邀他共同筹备画展,在成馆长的引领下,他进了洪洞城,在那里干了几个月。画展结束后,临汾地区要在铁佛寺举办为期一月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成果展,成馆长再一次举荐了他。他在临汾又干了一个月,有幸结识了张思淮、张德禄等几位画坛名家,在他们的精心指点下,他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变化。申双虎后来说:“这真是因祸得福呀。”

还有一件事,令申双虎刻骨铭心。1971年,“一打三反”工作队驻进了侯村,大队又派他在墙上写几条醒目的标语,还派一位不识字的农民给他当助手。他当时写的是美术体,刚把“毛”字的空格画好,突然有人告知他:“你叔父病故。”他连忙放下笔,往叔父家奔去……过了不久,又有人告诉他:“出大事了。”原来是那位好心的助手,用笔在空格里多画了一横,把“毛”字误写了。这又是一起政治事故,申双虎被传唤到大队部,把他关到大队的二层楼阁上。

当天晚上,工作队和大队支部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申双虎进行教育:糊上三尺多高的纸帽子,在全公社范围内游街示众……

次日清晨,好心的治保主任给他通风报信,并暗示他走为上计。申双虎暗暗会意,乘人不注意溜出村外,又步行到石滩车站,乘火车来到介休,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流窜生活。

这期间,他的绘画艺术又派上了用场,他给那里的居民画炕围画……开始只赚些饭吃,后来还能挣些现钱。数月间,他跑遍了孝义、汾阳、介休、两渡等地。再后来还跟河南的一位师傅学会了漆油布。这样他揽的活儿更多,慢慢地还积攒了些钱。他还偷偷地回家看看老母、妻儿……临走时还给他们留些钱。说到这里,老申深有体会地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我又一次尝到了绘画的甜头。”就这样一直等到工作队出村,他才大着胆子回到家。

1974年,赵城工程队在尼纶厂包揽了不少活儿,急需要一位识图纸的人才。经工程队领导和大队干部协商,把申双虎抽了去。不久,公社宣传队要赴县上汇演,又需要画布景的人才,再由公社把他调出来画布景。布景完成后就把他安排在公社电影队。1978年,临汾地区组织幻灯片下乡,大力宣传农业学大寨精神,每个县抽调一名专业人才,申双虎又被安排在临汾电影公司。期间,他背着幻灯跋山涉水,跑遍了临汾所有大大小小的县、市,在这里结识了临汾著名画家高国宪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电影事业走向低谷,为了生计,他来到临汾干起了装璜事业。1992年携全家在临汾定居。

画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甫的诗句,意即如果写不出惊人的诗句,就是死也不肯罢休。用这句话来形容申双虎矢志不渝的学画精神真是恰如其分。1994年,已经53岁的申双虎突发奇想,他要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这一想法,得到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儿女们给他交学费,在北京安排住宿。他很快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花鸟高研函授班。在这里一学就是三年。在此期间得到了贾宝荣、王大鹏、白庚延等教授的精心指点,他学业大进。

接着他又参加了北京画院山水画高研班,苦学了三年,专攻山水画。在这里又得到了赵松涛、李学忠教授的耐心教诲和真传。在这里他真正领略了各家所长,画技有了新的突破。

为了绘画创作,他下决心发扬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多年来,他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再登华山,重游黄山,三赴五台山。他还克服高原反应,登上了青藏高原,冒着生命危险,去过地震后的汶川。他四处写真,八方采风。创作热情再次被点燃,其灵感涌动,一发不可收拾,数月间他挥毫不辍,创作了数十幅画作,当即被当地同仁视为珍品,争先收藏。

作为一名尧都儿女,槐乡骄子,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创作了大量以壶口瀑布和大槐树为题材,歌颂家乡的优秀作品。多次刊登于国家、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和各种大型画集,一幅幅画卷,一次次奖项,使他获取了一顶顶桂冠。作品《金秋硕果》2004年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书画展。有几十幅作品被多处展馆收藏。他先后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丹青不知老将至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如今,73岁的申老先生依然每天都浸泡在画室里倾心创作、神随物游、心手双畅,从而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员周春殿评价说:“双虎先生的画,笔墨情调好、墨色丰富、线条细腻,就像温火嫩烤的佳肴,美味可口。”他的山水画粗犷博大、秀美恬静……北京大河书画院理事、一级画师张林看了他的画说:“他的笔墨功夫愈发纯熟、豪放,富于变化,实则力透纸背、虚则若断若续,工则缜密纤秀、写则泼墨如云……”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马宝光看了他的《山河长春》评价说:“观此画,用笔干净利落、简劲明朗,墨色淋漓畅快、挥洒自如、构图繁复、气脉贯通。申双虎的山水画体现了他较强的思古情怀和文人情结。”申双虎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画家。他热爱艺术,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他殚精碣虑完成了《舜王传奇》系列画作编著工作后,他又承诺要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洪洞名胜汇集成册,尤其要在有生之年,倾注大量精力,为生他养他的侯村故土的名胜“女娲寝陵”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李长青)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老有所为传家风

 

下一篇: 贴心“娘家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