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1岁的柳宏是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做医生真不容易
柳宏1996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后就职于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上班的第一天就接诊一名腹痛患者,当时,他一头雾水,最后在医师们的指导下才完成诊治。从此,他知道当医生并不容易,学校的理论离实践相差太远,只有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学起。此后每有新入院患者,他都先认认真真问病史,有感觉不够清楚的多次询问,唯恐有遗漏,影响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细致观察,有些药物,看着输完,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医院轮转结束后正式就职于神经外科,它是人体的司令部,各个方面要求更高了。手术时需一丝不苟,一点细微的失误,可能导致一个部位功能障碍,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手术后更要细致观察,一直到患者脱离危险期,有并发症的更要精心治疗。否则会前功尽弃。记得“非典”后收住一名头部、小腿开放骨折、脑出血的患者,头部施行手术后拯救了其生命。但术后一直高热,持续月余,用遍了医院能用的抗菌药物,并做细菌培养,更换了多种治疗方法,均无疗效。科室多次讨论,请医院内外会诊,查阅了所能找到的资料,没有有效办法。为了这名患者,他晚上睡觉时也考虑如何治疗,后又多处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发现有一份结果能解释病情。最终确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敏感药物是万古霉素——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找遍了市所有医院与药店,当时只找到12支,够用3天。药店听说有人需要,便要涨价,给店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算微涨后买下。使用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意识逐渐好转,但已经无药可用,只能改用中敏药物。经一周治疗后患者明显好转。这时柳宏才进入梦乡。深切体会到医生心累。
当医生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快下班有急诊手术不能回家;有时半夜有急诊手术,常常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有一次晚上两点值班医生打电话有急诊手术,当时孩子6岁,无人照看,但没有办法,病情重于泰山,生命大于一切。柳宏悄悄起床去医院,手术结束已经凌晨六点,赶紧回家,开门后发现孩子正在看电视,问他为何不睡觉,孩子回答害怕不敢睡,看动画片不害怕。还有一次,煤矿发生事故,他和同事马上出发,已近晚上,路又不好走,一路颠簸,平时不晕车的他吐了几次。到达时已近晚上十点,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中。
医者父母心
有为患者解决病痛的能力,还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更大的病痛。柳宏的孩子两岁那年,他只身去外地学习,去后发现自己当时诊治疾病的水平和学习后的差距太大,他早出晚归,检查患者、做手术、图书馆翻阅资料、听教授讲课等等。紧紧张张一年过去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老师的好评。学成归来后他倾其所能为患者服务,优化了脑出血的微创治疗,开展了纤维神经外科,撰写了论文数篇,得到同事及院方的认可。
2008年,柳宏当上了神经外科科室主任,当时科室正处于低谷。为了科室的发展,柳宏科室人员走遍了全区各个乡镇卫生院,并深入农村为农民免费体检、诊治疾病。群众排队来看病,他们常常一干就是一天,天黑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当看着天上闪亮的星星,感觉就是为他们回家照明、领路,全身疲惫一扫而光。这一年,他们手术量达到200余台,手术的难度及手术质量明显提高,达到了能为患者治疗大病的目标。
我从事着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患者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越来越重视,而医疗服务严重滞后,其后果是医疗纠纷层出不穷,有些成为事故,而事故处理机构与医院师出同门,公信力不给力,造成医疗事故难于解决,甚至扩大化。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他与同事们交流,查阅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医疗纠纷绝大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不负责任,对患者的诉求没有重视所致,等事故发生一切皆晚。对患者多付出一分辛勤,将减少患者许多痛苦,将收获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是对医疗事故最好的预防。有一次,他们收治一名头面部外伤的患者,经治疗患者病情已经稳定,两天后家属反映患者睡眠时偶有呼吸暂停现象,但以前无该现象,柳宏立刻为患者检查口腔,发现咽部青紫肿胀,留下的通道很小,睡眠时可能堵死,引起窒息。他马上为患者做了气管切开术,病情再次稳定,避免了一次医疗事故。事虽小,但责任重大,如果不注意小事,患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己也将在痛苦中煎熬。
凭着对患者强烈的责任心,对疑难杂症的不服输不低头的态度,柳宏与他的同事们抢救了许许多多的危重病人。为方便患者咨询,一直未更换手机号码,更是很少关机。多次获得了尧都区“十佳医生”、“先进个人”称号。
正如他在采访结束时说:“我也苦恼过,由于脑力、体力的透支,我也想过退出。但当我到山区接一名危重病人,当救护车拉响警报呼啸而过,路边人们投来尊敬的目光时,我突然觉得我从事着天底下最伟大的救死扶伤的事业!”本报记者 刘临喜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