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乡文化带头人

2013-04-18 09:17: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他数十年坚守在挖掘安泽历史文化的前沿阵地,追根溯源,梳理历史脉络,盘点人文家底,为打造荀子文化品牌呕心沥血;他年过花甲,仍壮心不已,依然活跃在文化建设的舞台上。他的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改革发展丛书《当代中国人才库》。

他就是安泽县三晋文化研究会、荀子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剑峰。

历经波折 解开荀子生地之谜

多年来,“荀子是不是安泽人”的问题令他魂牵梦萦。1989年,他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时,再次从同事手中得到两本注解为“荀子今山西安泽人”的教科书,在《山西日报》每周一县专栏里,他通过媒体首次披露了荀子故里在安泽的消息,也就是从那时起,责任感迫使他开启了考证荀子的漫漫之旅。

2002年春天,年过五旬的他带着安泽籍一批部、局长从经费中挤出的6000多元集资款,带着他们信任、支持和荀子是不是安泽人的“质疑”上路了。在考证荀子生平的日子里,他不敢享受坐飞机的待遇,火车卧铺也是陪同考证的同志再三劝说,偶尔一坐,住宿费从未超过一百二十元标准;在北京通往国家图书馆的公交车上,他节衣缩食购买的三星牌手机被偷去;在北京图书馆,他一大早一头扎进去书海,时已下午五时,他依然沉迷在查阅史料中,如不是同行的同伴提醒,他竟浑然不知八九个小时没有饮水充饥;在北京大学,为拜见全国政协常委、北大中文系主任叶朗教授,数九寒天,他在北京大学校院里,苦苦等待四个多小时,两只脚被严重冻伤……

考证途中,他有幸结识了《公元前三世纪伟大哲学家荀子》一书的作者——颇受郭沫若推崇的当代著名史学家、哲学家李德永,全国仁学协会副会长、荀学专家夏甄陶以及我省史学界知名人士孙安邦、刘毓庆、李之杰、刘纬毅、降大任、杨致禄等一大批资深荀子文化及生平研究专家,这些史学大家用不争史据,为世人揭开“荀子今山西安泽一带人”之千古之谜。

随着“荀子故里在安泽”这一史实的尘埃落定,由他撰写的《解开荀子生地之谜》《石破天惊说荀子》等文章纷纷见诸《人民日报·海外版》《山西日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等媒体,“荀子的故里在安泽”终于传到了海外和全国的大江南北。

阳光总在风雨后,噩梦醒来是早晨。难以忘记当荀子文化园正处于火热的建设时,别有用心的人在报刊、媒体里爆出“收入四千万,要花两个亿,政府要政绩,企业掏银子,安泽县修建荀子文化园引起争议”和否定“荀子故里在安泽”的怪论时,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高剑峰针锋相对写出《一纸荒唐言,刺伤八万人,政府不可辱,民心不可欺,安泽修建荀子文化园何错之有》的文章,我省各大新闻媒体快速反应,主流媒体发表正面报道,予以拨乱反正。

倾尽全力 挖掘安泽人文宝藏

“史海探幽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在考证荀子生平期间,在国家和众多名牌大学图书馆里,他从翻阅的上千册史志典籍文献中惊喜发现,安泽是一方历史人文震古烁今、藏龙卧虎之神土圣地,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凭借宝贵的史料,他史海钩沉、大海捞针般努力,在寒灯冷月中奋笔疾书,先后在《山西日报·经典山西》相继发表《炎帝建国在何处》《帝尧圣迹与安泽》《东周安泽有传奇,郤氏八杰天下闻》《鸿儒巨擘和川令》《南宋安泽一鸿儒》等史学考证文章。另外,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团结报》《山西政协报》《广播电视报》《临汾日报》《平阳方志》等报纸杂志显著位置刊登。

申报千年古县,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

2006年,安泽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上任后,决定安泽要在全省首家戴上千年古县的“桂冠”。千年古县的审批,首先要取决于申报材料的厚重与过硬。编写申报材料的重任,县委领导直接点名,将主编的任务压在他的肩上。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县委交办的任务,千年古县申报材料一稿成文后,他和几位专注安泽史学的同志,对五万多字的申报材料反复推敲,七易其稿,直到自己满意才收笔定稿。同年10月上报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审定批准,安泽县成为我省首家被授予的“千年古县”。

2007年春,由他执笔书写的《荀子故里探幽》,在山西电视台“一方水土”专题片栏目播放。同年春夏之交,《千年古县》安泽电视片开机,他再次奉命同《千年古县》安泽摄制组王家乾导演合作了电视片解说词的编写、镜头的编排,并陪同他们半个月善始善终完成了全部画面拍摄。这部片名为《古县探秘》,长达四十多分钟的电视片,已先后多次在中央十台、中央三台、中央七台、旅游卫视同全国观众见面。

殚精竭虑 擦亮荀子文化品牌

影视作品是传播地域先进文化、展示地方形象的绝佳平台。当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后圣荀子》电视连续剧时,他主动请缨,担当起了剧本编剧重任,与安泽本土作家郭建红一道开始了艰辛的创作。凭借自身扎实的文化功底、数十年痴迷历史文化的丰厚储备、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他和同伴的写作渐入佳境。正是依靠这种顽强进取的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奋战,2006年12月,长达50万字、编排26集的电视文学剧本于2007年5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剧本在我省面向全国征集电影、电视剧本大赛中获入围奖。随后他们又一口气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后圣荀子(上、下集)》,电影剧本在去年我市召开的文化强市大会上,被授予“五个一工程”奖。

两部作品问世以来,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香港皇朝影视文化传播中心、北京摇旗呐喊文化传播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外深有影响的影视制作单位先后莅临安泽,渴求联袂打造《后圣荀子》电视剧、电影这一强势文化品牌,并对《后圣荀子》的融资、拍摄、制作、发行作了全方位的项目策划。他倾心期待着借影视剧“冲击波”,把安泽知名度推向顶端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高剑峰的影响下,安泽涌现出郭建红、武双琴、王伟等一批热衷于历史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他们分布于全县的各行各业。高剑峰渴望着,结束他们各自为阵的状态,将散兵游勇整编为“正规军”,聚合起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多年来,他不停地奔走努力,为筹备荀子文化会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10月,安泽县荀子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年近花甲的他,顾不得患有心血管狭窄、心肌缺血、身体亮起“红灯”、生命进入人生“雪山草地”的状况,再次勇挑重担,起航出发。短短几年间,他带领这个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更好地传承荀子思想精神,研求荀子文化当代价值,再现荀学光辉,他主编的《荀子故里说荀子》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三辑,及时全面展示了安泽在深度挖掘荀子文化上取得的成果。在力推国学、引导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的今天,荀子文化普及更需从娃娃抓起。他与教育部门合作编写了中、小学两种版本的地方课程读本——《荀子》,让全县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走近荀子、了解荀子。他们还通过制作发行荀子思想光盘、举办荀子文化研讨会、荀子文化知识大赛、全程参与荀子文化节筹备、提供活动策划案等形式,千方百计扩大荀子文化的宣传和推介。

凭风借力好扬帆。安泽三晋文化研究会与荀子文化研究会合并办公后,依托原先点点滴滴的研究积累,撰写了一系列文献资料。由他执笔完成的《安泽新八景》出版后,立即受到了追捧,他们又再接再厉编撰出版了《平阳古村落安泽和川·唐城》《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安泽卷》6本书,前后共编撰、创作、出版图书文献资料13本,计300多万字,发行图书27000余册本。默默的付出赢得了上级的关注和肯定,2012年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安泽召开经验交流会,无疑,这也是对他和全会同仁的工作最好的褒奖与肯定。(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医者仁心

 

下一篇: 拼音学习机研究成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