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然而,家住蒲县黑龙关镇西坡村一对40岁的夫妇,却为了自己的致富梦,学习起了自己从未涉足过的行业知识,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信念,做一件事就要努力做好,不能虎头蛇尾……”
不惑之年再创业
4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蒲县黑龙关镇西坡村,宋风明正在给刚下的鸵鸟蛋做着记号,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今天的第三个鸵鸟蛋了,谈到自己为什么会热衷于鸵鸟事业时,宋风明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宋风明说,他是2012年3月份开始投资鸵鸟项目的。“当时自己是在中央七台的一道农业节目中看到了鸵鸟的信息。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应该是个不错的投资项目。”
然而从萌生这一想法,到后来的考察,宋风明却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考察鸵鸟的生长环境、生长气候等因素,宋风明先后前往内蒙、河南、河北、新疆进行实地考察。鸵鸟生长的环境(温、湿度)、所吃的食物,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与当地的养殖户进行细致咨询。
正当他满心欢喜地将自己考察的情况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从小到大你连地都没种过,又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这不是把钱往火坑里扔吗?”一气之下,父母索性搬到了哥哥家,媳妇也拗不过他,在生了几次闷气后,也只得由着他去了。“我了解他的脾气,一旦决定了做什么事,就非得做成不行。”媳妇崔金凤说。
2012年3月份,经过多番考察,宋风明从河南选购了4只鸵鸟,凭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加上和同行的切磋交流、并通过在网上搜集的一些资料,他很快驯服了鸵鸟。
但由于鸵鸟是野性动物,被鸵鸟袭击是常有的事情。
“鸵鸟攻击人主要是用爪子,每次亲近它时,我们都会准备些食物以引开它的注意力。”宋风明说。
“就拣蛋来说,那也得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他幽默地说,一般都是我先拿着食物负责吸引鸵鸟的注意,我媳妇负责拣蛋。”
至今,宋风明还清楚地记得孵化出第一只鸵鸟的情景,鸵鸟需要42天才能孵化出来,记得鸵鸟要孵蛋的那天,我前半夜看着,媳妇后半夜看着。”
“我跟他说鸵鸟已经孵出来时,他高兴地差点哭出来……”媳妇崔金凤回忆道。
为了记录鸵鸟的生活习性,他们每天都会将观察到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本上。比如,鸵鸟每天要吃多少饲料,拉多少粪便,它们的性情怎样,甚至鸵鸟每天要动多少次嘴巴,他都数得一清二楚。
如今,宋风明的鸵鸟队伍,已从刚开始的4只,扩展到了11只。“本来可以更多点,但自己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有些蛋在孵化之初就夭折了。”宋风明惋惜地说道。原来,鸵鸟是一种喜干旱,需在沙地活动的鸟种,由于场地没有沙子,鸵鸟蛋在落地时就被摔碎了,因此,尽快将场地“软化”,加强硬件设施成了宋风明的当务之急。
夫唱妇随制“蛋雕”
随着和鸵鸟一天天的接触,妻子崔金凤也越来越理解丈夫了,并且还发展起了“蛋雕”工艺。
有一天,闲来无事的崔金凤在网上浏览图片时,蛋壳上惟妙惟肖的山水,楚楚动人的人物工艺品吸引了她的注意。
“自己是不是也能尝试尝试?”说干就干,崔金凤凭借自己一直以来纳鞋垫、绣花的功底,拿来小刀、铅笔等工具在鸵鸟蛋上勾勒起来。
由于鸵鸟蛋的价格高,为了降低成本,起初她大多是在鸡蛋上练习的。“做蛋雕对蛋壳的要求很高,皮薄的不行,不光滑的不行,厚薄不匀的不行,光挑选鸡蛋这件事就让我忙活了很久。”
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崔金凤开始在鸵鸟蛋上操作。虽然鸵鸟蛋壳和鸡蛋壳相比,在厚度上比较占优势,但是每每将自己的作品和网上的图片进行比较时,崔金凤却倍感受挫,总有一种想放弃的冲动,说实话,一件作品做不成时真想放弃,可转念一想又不甘心,为什么别人能做的那么好,我就不行呢?”崔金凤说。
看到妻子从刚开始的反对,到后来对鸟蛋作画的执著,宋风明急在心里,他决定让妻子深造一下。
通过在网上的搜索打听,两人将求学目标锁定到了北京。“毕竟是在网上联系的,当时丈夫说和我一起去,怕万一遇上传销组织,但是因为家里还有孩子上学,我坚持一人去,甚至把可能遇到的情况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崔金凤笑着说道,事实证明,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决心、胆识很重要。”
身在异乡,这一学就是3个多月。白天跟老师学习,晚上挑灯加班,每天如此。“一定要在第二天上课之前将自己的新作品做好,以便让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
采访中,一旁的展示柜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蛋雕,这便是崔金凤的出师之作。绘声绘色的伟人头像,镂空精致的雕花灯罩,还有融传统与艺术为一体的徐悲鸿的马,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蛋壳上。
熟能生巧。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崔金凤的技艺也娴熟了不少,以一个圆径为39—40厘米的鸵鸟蛋为例,以前雕一个镂空灯罩得一周左右,而现在仅需要三、四天。
异口同声“绘”发展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说,将养鸵鸟、做蛋雕规模化,改良自己的硬件设施,同时也积极向同行取经,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
采访结束时,宋风明也正联系着销售渠道,老辈人常说,要想比人强,就得比人忙,趁着年轻好好干,定有一番作为。”宋风明说。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