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浩然气 指下有烟云

2013-05-02 08:59: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近日,欣闻指画家宋希祥将积累经年的中国历代四十多位与指画相关的人物资料,以话本体式汇集起来,编成《中国指画轶闻故事》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对研究和弘扬中国指画艺术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指画与临汾有何渊源,其市场潜力如何,怎样画好指画呢?记者日前采访了宋希祥。

记者郭璞(以下简称郭):最近您出版了一本《中国指画轶闻故事》,能谈谈你写这本书的初衷吗?

宋希祥(以下简称宋):中国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苑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写意画的一种升华。指画之中,的确有一种中国文人追新求变的浩然之气,千百年来,时断时续,演绎了翻江倒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上世纪末,突然喜欢上手指画了,进书店唯一的目标就是寻找指画方面的书。先后买到杨仁恺的《高其佩》、王之海的《指画技法》和杜巽的《指墨山水》、潘公凯的《潘天寿绘画技法》,回家后如获至宝,反复阅读,照着例图练习,兴味越来越浓。

参加了中国指画研究会高端论坛,认识了一些曾在网上见过的指画家,谈论起中国指画的历史,也都是零零星星的碎片,翻来覆去总不外乎是高其佩、潘天寿,或者再加一位四明一风。2010年11月,指画创门立派的高其佩故乡铁岭举办“纪念高其佩诞辰350周年暨国际中国指画展”。接到邀请函,想着那里一定有我寻觅多年的“中国指墨史”,但是除了更进一步加深了对高其佩的认知、结识了一些热心研究指画的同道之外,所获无多。此后,我所去的地方,不管大城市,还是偏远县城,总是先去书店寻找关于指画的书。朋友们知道我有此雅好,只要遇到这方面的资料,就帮我收集。郝伟、赵鹏两位藏家,不仅送书(有指画内容的)给我,还时常打电话提醒我收看央视介绍指画的信息。

几年过去了,指画史这样的书还是杳无痕迹,我每每从书店出来,总是带着一丝遗憾。随着研习指画的深入,我产生了编写一本“中国指画史”的念头,这念头驱使我交往各地造诣高深的指墨人,广泛查阅网上的指画新闻,整理多年来查阅正史和野史所记有关指画的资料卡片,筹划这本书的写作。历史上有的指墨人所记过于简略,正史里没有提及的,在野史里有提到,有的民间传说也有补充。尽量告知一些世人不了解的东西。采用什么体例来表述呢?我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指画,需要找个适合读者口味的方法。旧瓶子装新酒,采用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用古典小说话本体,比单纯讲述指墨技法效果会好些。史料性、知识性加故事性,把指墨技法、指墨人的生平、审美思想、指画的发展统统融汇在趣味性之中。书名叫《中国指墨史》不妥,觉得太大,既然是讲故事,就叫《中国指墨轶闻故事》吧。

郭:这本书里主要写了一些什么?

宋:我原来写了近百篇,百十来个指画人物。后来因为书的体例要求,遴选出45个人,为了印证故事的史实,还选了每个人的指画代表作,有的一幅,有的几幅。同时,为了交代我本人研习指画的过程与现状,也选了我的指画人物、花鸟、山水作品多幅,有册页,有长卷。

郭:在咱们山西,或者再缩小一些范围——在咱们临汾,中国指画与本地有什么渊源?

宋:关于指画与山西、与临汾的渊源,说来话长。山西的指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古时期的岩画中就有指画遗脉(如吉县柿子滩岩画)。据一些历史资料考证,尧都舜的妹妹敤首就是一位最早的画师,她做陶器时就用手指涂抹颜色,做出许多图形,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毛笔之类的工具。这一点在著名的指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著作里有具体记述,我这本书里也提到了。

明末清初,咱们山西的傅山先生,指画、指书相当了得,不仅有文字记载,更有指墨作品可证;有清一代,出生于山西稷山县的朱伦瀚,是高其佩以后的一位很有名的指画名家;清代被称为“指画鼻祖”的高其佩曾几次到过太原、寿阳,他曾购得傅山指画经常练习;民国初,太谷县有几位指画、指书大家,赵昌燮(赵铁山)和他的亲翁常赞春,指墨作品驰誉三晋,特别是赵铁山,在全国更有名气。赵铁山的叔父赵济,号巨川,指画画得相当好,赵铁山受其影响很大;太谷还有一位指画名家,名叫赵品三(赵振鑫),是老红军艺术家,红军服就是他设计的,他的指画曾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题诗赞赏。

临汾指画,自上古的敤首以外,史载大都语焉不详。傅山多次来曲沃与顾炎武相会,肯定会有指墨留迹,但未见其作品。只是在清末民初有一位尧都大阳村的崔步瀛,他的指画较有影响,临汾县志里有记载,外阜史志和野史类书里也有较为生动的叙述。书法大家卫俊秀先生日记里也说他“闲暇无事作指画”。

以上资料在《中国指画轶闻故事》里有比较具体的介绍。

郭:能不能说,当今在临汾,甚至在山西,能把中国指画当做一件大事来进行研究并有成果的,是否当属宋先生您了?

宋(笑):不敢当!现在弄指画的可能还有吧。咱不知道,不等于没有。我想,可能有人在私下里研究,暂时还不愿示人吧?

郭:您认为,中国指画的市场潜力前景如何?画指画难,还是笔画难?

宋:您的前一问,不好说,因人而异吧。北京有位指画大家崔如琢,他的指画在多个拍卖场拍出了天价。北京吴悦石的指画,每平尺也在数万元。因为画指画的人少,物以稀为贵吧!高其佩生前的指画都白送赠人了,现在增值成了无价之宝。第二问,笔画、指画,孰难孰易?我看两者要画好,都难。指画可能更难,因为作画的“工具”特殊,就凭十个指头、手掌的千变万化。重要的是画画须有“画外之功”,画外之功,诗意为上。陆游曾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什么是诗外功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夫,就是文学涵养的功夫,就是生活体验的功夫。我有个体会:文化是水,技巧是船,水深则船能远航;水浅则能船搁浅。都是那些纸、那些墨、那种工具,谁的“画外功夫”深,谁就能最后站在制高点,画出有文化内涵,画出令人感到新颖、感到震撼的作品;否则,画来画去,不过是画炕围子画的画匠而已,总是那个老套子,越画越俗气,一俗就没味了。我这样说,并非我的“画外功夫”深,并非我这小池子里水深。不是的,我这个“小泊池”常常是干涸的,深感需要不停地往里面注水!我只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深感“本领恐慌”之忧,正在努力求索,希望指上功夫与“画外功夫”能够齐步朝前走得快点,走得好点。

郭: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祝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高卓然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