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轶在病房和患者交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把糖尿病称为“富贵病”、“甜蜜杀手”等,有的人说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有的人却谈“糖”色变,临汾莉轶糖尿病医院院长苏莉轶为大家揭开糖尿病的盲区。
记者:什么是糖尿病?苏莉轶: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90-95%属于Ⅱ型糖尿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预测,在2025年全球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可达到3.33亿,中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此持续增长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患者的家族成员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成员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升高。
记者: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苏莉轶:1.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体力活动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妊娠妊娠期间,雌激素增多,雌激素一方面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5.环境因素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竞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记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苏莉轶: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为有糖尿病家族史。Ⅱ型糖尿病的患者1/3的后代将表现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亲患有Ⅱ型糖尿病,估计其后代达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约为50%,另有12%伴糖耐量减低;母亲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高于父亲;有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糖尿病的发生年龄早于无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
2.肥胖:Ⅱ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肥胖的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越高,内脏型肥胖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造成胰岛素过多地分泌,胰岛素过多分泌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胰岛细胞最后会不堪重负而发生功能衰竭,引发糖尿病。
3.年龄40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几率增大。到了这个年龄段就应该每年检查尿糖、糖耐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这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很重要。
4.体力活动不足或者有高热量饮食习惯的人: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的膳食及体力活动不足,易导致肥胖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5.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者:胰岛发育有问题,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几率高。
6.生过8斤以上巨大儿的妇女得糖尿病的危险性比较大。
7.曾经有过血糖高或曾经尿糖呈阳性是糖尿病的危险人群,有这种情况的人要定期查血糖、尿糖,发现不正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记者:糖尿病的症状?苏莉轶: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既: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消瘦、乏力等多见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如视物模糊、皮肤瘙痒、肢端麻木、伤口不愈合等。
记者:有人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苏莉轶:糖尿病并发症众多,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在应激情况下也可发生)和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累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等。
记者:糖尿病的治疗?苏莉轶: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主要包括多学习糖尿病健康知识、合理膳食、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时针对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和各种并发症等采取综合治疗。
记者:糖尿病治疗的误区?苏莉轶:1.过度依赖药物,忽视饮食和运动,且只看重降糖一个指标,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并发症。
2.盲目控制饮食,造成营养缺乏,有些患者为降低血糖值,每餐都吃得很少,长期这样,极易出现低血糖等症。
3.喝水少,有些患者为减少“三多一少”症状,就尽量少喝水。其结果是导致患者由于缺水而致使体内酸毒和有害物质不能及时得到稀释和排除,进而出现高渗性昏迷或酮体酸中毒。
4.未坚持正规治疗,盲目求治带来恶果。糖尿病是终生疾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只有通过心理疗法、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糖尿病监测和规律地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达标。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连吃降糖药也不能很好地坚持,最终血糖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反而带来了严重后果。所以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患了糖尿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遵医嘱服用降糖药。如今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治疗糖尿病的广告满天飞,还有少数穿着白大褂的“推销员”借讲课、咨询等活动,专挣糖尿病病人的钱。有些患者存在侥幸心理,乱投医、乱用药,以致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汲取教训,千万不能跟着广告走,防止受骗上当。
5.注重口服药物,不愿使用胰岛素。现在,人们对于胰岛素用于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对胰岛素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却认识不足。一些医生认为,应用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是迫不得已的,所以一般不愿意使用胰岛素。
6.注重空腹血糖,忽略餐后高血糖。说到空腹血糖升高,基层医生并不陌生,但餐后血糖升高对基层医生来说,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由于不熟悉,在诊治糖尿病患者时,往往被忽略。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