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拜访了书法家王天平先生,聊起他学书法的一些趣事。归家路上,忽然蹦出了这么几句:幼时学书少年宫,奖掖小蒙童;青壮学书兵营中,江阔波涌,烟雨借东风。而今学书“四平斋”,两鬓华发增;诗意为上书外功,一任三寸竹管伴终生。
不知道这首《虞美人》能否概括得了王天平结缘书法的三个时段。王天平出生于一个戎马倥偬的书香之家。父亲和大姐均善书法,可说家学渊源,自幼喜欢写字、画画的他,刚懂事就迷上了舞文弄墨。
1962年,沈阳少年宫举办书法临帖展,没想到他临摹柳公权的作品获了奖,捧回了烫金字奖状,足令他高兴了好些日子。那年,他十岁。后来到长江岸边当了雷达兵。在兵营,他的字常常受到首长的夸赞,经常在多种宣传活动中“露两手”,成了部队里有出息的“名人”。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作环境和职务的变化,与地方的书画界名家学习和切磋机会多了,他开始回过头来以古为师,潜心溯源,正式临帖。这一写就是30余年。期间,常有书作参加各类展事,曾代表临汾市书协赴抚顺市、南通市等地进行艺术交流。也曾应邀为临汾尧庙五凤楼、华门、尧陵、秦蜀路牌楼、洪洞县兴唐寺、九龙山等风景园林以及抚顺市碑林书写匾额、楹联。书法作品发表于《书法》《厦门航空》杂志,《书法报》专版介绍他的书法成就,中国文联出版的《艺术之巅》画册专题刊载。他的书法重传统,多创新,有功力。创新源于传统的延续和求新求变的当代意识,功力来自求知欲望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王天平并不看中头衔,但还是被任命为尧都区文联主席、被推举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临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尧都区书协名誉主席等。
我不懂书法,品读书作,大抵先从文气着眼。读天平先生的书作,感觉眼前有“三气”氤氲。
一曰:书生文气之儒雅。气韵出胸臆,如云岫之飘于峡谷,“奇,写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儒雅、隽秀,耐看,所书字义、笔画结体、章法布局,无不充溢着文人的书卷气。
二曰:兵家豪气之真率。腕底豪爽之气,似江河之奔来眼前。军营生涯成了一笔财富。长卷《春夜宴桃李园序》,颇有黄庭坚之风,字如金戈铁马、奔突驰骋、枪戟长矛、斧钺短刀,一股凌空浩然气,潇潇洒洒展立天地间。
三曰:禅家古气之意蕴。像诗人之吟咏,“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追摹“二王”,临池不辍,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近年左眼患疾,术后即忘了“后果”,仍然以字当酒,过起了“禅茶一味,诗酒同心”的生活。
“三气”足以显现他的书外功夫。字外之功,诗意为上。大凡好的艺术家,都有好读书的习惯。天平自幼喜欢语文,1985年考取地委党校时,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平时好读杂类书,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在机关上班,还是外出开会,手头总离不了诗书,《李白诗选》《王维诗选》《苏轼诗选》《辛稼轩词选》等这些人的诗句在吟咏之间,时时激发他书法创作的灵感。2012年8月1日建军节到来之际,他想起42年前驻守长江边的火热生活和战友深情,挥笔写就“军旗烈,魂系五星情真切,情真切,银鹰飞舞,雷达映月。万里长江东逝水,千丈磁波遨天界,遨天界,青丝易老,剑胆难却!”并发给同期战友,许多战友欣喜地和诗,并挂在网页上。
是年中秋节,他与临汾的诗人、书画家朋友游滨河公园,赏月吟诗作书,“心旷神怡之际,又忧心于南海波涛、钓岛风云”,奋笔写下“赏明月之皓色,颂江山之雄美,歌国力之日盛,祈神州之永安”的优美小记。
联想到我拜访天平当日,他看了我的指画长卷《锦绣临汾图卷》,提笔撰写完七言绝句题跋时,茶水尚热,其才思之敏,若非年久苦修之功,又岂一日之寒?傅山在讲到笔法神韵时说过:“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于不至,莫非天也”。傅公“字中之天”的深意,反映了他崇尚自然、顺其天意,不忸怩作态的审美情趣达于“天”的至高境界。巧的是,王天平先生的书斋号为“四平斋”,其意是:行平常事,怀平常心,写平常字,做平常人。这“四平”的核心在于一个“平”字,心平,则能远离浮躁,处宁静于翰墨之中,顺天而神至。二者相谐,天人合一,正应其名:天平。
听了我赞赏他新写的几幅字,天平摇头叹道:“现在是越来越不会写了!”这绝非故作谦虚之言,而是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敬畏之感,是对书法艺术深刻的禅悟,是对书法艺术再探索、再进取的沉思,是他书法艺术水准渐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郑板桥有诗云:“画到熟时是生时”。
诚哉,斯言!
宋希祥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