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跟心指导小演员学戏
6月6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华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在京颁奖,全国共有60位非遗传承人获得此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任跟心榜上有名。近日,记者采访了赴京载誉归来的任跟心。
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得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薪传奖对大家来说还比较陌生,您先介绍一下这个奖项吧?
任跟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是我国首个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工作机构设立的国家级专业奖项,旨在表彰为非遗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推动我国非遗的保护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该奖项自2012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杰出的非遗传承人60名。
记者:我个人觉得您获得这个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您不但继承了蒲剧表演艺术中的扇子功、手帕功、水袖功、椅子功等传统表现技巧和表演方法,并熟练、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戏曲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中。与此同时,您还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恰用技巧,戏与技合,使蒲剧艺术传统的表演技艺与不同的人物相结合,才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呈现给观众《挂画》中的含嫣、《表花》中的梅英、《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土炕上的女人》中的杨三妞等一系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戏曲舞台人物形象。
任跟心:能取得这些成绩,要感谢组织和我的前辈老师们对我的培养。一个好演员应该像一块海绵,博采众长,不但要吸收本剧种名角的长处,而且还要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
记者:2000年,37岁的您就牵头自筹资金,创办临汾艺校蒲剧院定向班,您亲自向学员传艺,定向班学员中有二十多人先后获得“小梅花”奖,而这些演员随后成为了市小梅花蒲剧团的主要演员,才使我市的蒲剧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业内人士称你不但是艺术家,而且是教育家,您13年前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任跟心:这其实不是我的思路,这是前辈艺术家的经验借鉴,因为蒲剧人才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一般是20年一个轮回,讲究一个“童子功”,讲究一个“人才衔接”,所以必须从娃娃抓起。既然说到培养学生,我认为不但要教学生艺术,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记者: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蒲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您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建一个集培训、传承、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蒲剧传承基地,您奔走4年,终于在2011年5月,临汾蒲剧院蒲州梆子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基地已由省批复五十亩地,现正在由临汾市尧都区所在地审批各种手续,您为蒲剧艺术可谓是呕心沥血,为什么对蒲剧有这么深的感情?
任跟心:蒲剧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播者。但在当今经济大潮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重视及传承。
记者:为了让蒲剧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您与您的老搭档郭泽民一道出资设立了少儿蒲剧奖学基金会,您介绍一下少儿蒲剧奖学基金会的情况吧。
任跟心:说起少儿蒲剧奖学基金会,它主要是从社会上吸收了一些资金,来奖励刻苦学习蒲剧艺术的孩子。这件事还得从2000年工商联的领导来看望孩子们说起。那是一个冬天,孩子们没有取暖设备,在寒冷的排练场练功排戏,这一幕看得领导们都很心酸,当时工商联的主要领导组织企业界的企业家捐资二十多万元解决了孩子们的燃眉之急。这次我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奖金20000元钱,这钱,我不会花一分,还要准备投入蒲剧传承奖学基金会。
记者:10年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了妇孺皆知的常用词汇,这之间“非遗”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任跟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扶助和保护,就拿咱们蒲剧里边的“耍幡”、“耍蛤蟆”、“耍牙”来说,它们同“耍帽翅”一样,同属于蒲剧里的绝活。从2003年开始,我们紧着抢救,好在把“耍幡”和“耍蛤蟆”抢救了下来,但“耍牙”这个绝活却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流失了,这说起来一直是心里的隐痛。
中华文化浩瀚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最为生动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等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奠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距今整整十年。从十年前世人还说不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拗口的语词,到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流行、耳熟能详的常用语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深入人心。
记者:这次见到你,与舞台上光鲜的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感觉你似乎有很大的压力。
任跟心:是呀,这块“薪传奖”的奖牌让我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