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滩枣,这个以村子命名的农产品,凭借其肉厚、味甜、果核小,被认定为“山西省十大名枣”。原先被村民称为“三难村”的官滩村,也逐渐因着官滩枣而蜚声省内外。日益富起来的村民们都说:“因为我们有个能为村民干事的‘当家人’。”这位“当家人”就是襄汾县新城镇官滩村党支部书记邢长林。
“你知道这里以前为啥叫‘三难村’吗?”邢长林顿了顿解释道,以前这里南北阻塞,如世外桃源一般,村子长久困囿于闭塞落后的局促之地,于是便产生了“三难”:一是娶媳妇难;二是行路难,向东出村要走一个大土坡,每逢雨雪,出不去也进不来;三是吃水难,村民吃的是高氟水,对健康影响很大。
2002年6月,邢长林走马上任村支部书记。从任职那一天起,他就敏感地意识到,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小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官滩枣的生长。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因地制宜,主打官滩枣品牌。为了发展好红枣产业,邢长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方筹资,硬化通村道路,打深井搞提灌,建设红枣节水园区,成立协会、合作社搞服务,发展红枣深加工。
然而,当时的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成为摆在现实面前的一个难题。邢长林便与班子成员用干部的摩托车、三轮车和住房抵押,贷了3万元,作为修路起动资金,把原来的小路进行两次拓宽、降坡,完成了1700米的通村道路硬化,保证了红枣的运输通道。此外,还建成了集清洗、筛选、烘干、消毒、包装、冷藏于一体的红枣加工厂,引进了精加工设备,拓宽了红枣市场,并完成了“官滩枣”品牌注册和绿色认证工作。
发了红枣财之后,邢长林立即着手改变村容村貌,建起街心独特的文体休闲广场;拓宽改造全村的大街小巷;组织人员对村内环境实行常态化管理;筹资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实施了自来水工程,实现了“五化”目标,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如今的官滩村共412口人,而不同树龄的枣树就有40余万株,人均红枣收入超万元,形成了红枣、苗木、接穗、花蜜和嫁接劳务输出五大红枣产业基地,并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红枣购销集散地。
面对骄人的成绩,邢长林并不满足:开发官滩枣系列产品,形成订单农业;充分发挥红枣协会、合作社作用,形成重要的红枣集散地;结合丁村旅游开发,推出以“红枣”为主的一系列旅游、休闲项目。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邢长林表示,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机遇中,官滩村要依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成熟的管理技术,继续做大、做强官滩红枣品牌,为红枣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