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村民“小康梦”

2013-07-12 09:20: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日前,笔者回到故乡——曲沃县乐昌镇东张寨村,只见南坡下村办万头猪场生意兴隆,客商往来不断;一排排整齐新建的蔬菜塑料大棚,为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现代气息,棚内黄瓜、辣椒、西红柿各色蔬菜鲜嫩清脆;田野阡陌间,沟渠纵横;村庄内,新硬化道路平展洁净,花草掩映。好久没回家真是旧貌换新颜,家乡大变样了。
    以前东张寨村的村容村貌和社会经济状况不太景气。这个2500多人口的大村虽紧邻县城,但村里道路难行,大街小街是晴天扬灰尘,雨天趟泥水。很多地块井渠损坏只能靠天吃饭,有的高价使用外村机井,浇地很难;吃水更是困难,住在村北高处的村民,拉水成了必修课,子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吃水更难;村办小学由于教学水平差与邻村合并,村民出于无奈纷纷将孩子送到5里外的县城借读。前几任早想解决这些难题,但心有余力不足。如今谈及村里的变化,憨厚朴实的村民都异口同声地说:“咱村的变化,多亏有了个实干村委会主任魏克智。”

    热心带致富

    改革开放初期,魏克智就和弟兄三人组建了建筑工程队,几年间,他从砌砖、抹灰到带工、监工,勤学爱钻的他不仅掌握了技术,也逐渐学习经营管理的不少门道。他也成功赚取“第一桶金”。
    2008年,颇有胆识的他在村南投资35000元,创办了现代化的绿洁农牧公司。公司以创办一流养猪企业为目标,按照“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的标准,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即公司负责提供种苗、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并经常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各户严格按公司要求进行养殖,出栏后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目前已成为全县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村民靠养殖走上了富裕路,还安置了本村40余名村民就业。
    商海打拼,魏克智深深眷恋故土,总想着如有机会定要为家乡、父老乡亲尽上一点心意。机遇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他终于迎来了一次施展才华抱负,回报父老乡亲的难得机遇。

    诚心解民忧

    2011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他以最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当时,他每天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总是思索着如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一大早,他就和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运带着班子成员走街串巷到实地查看,与村民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征求意见,听取他们的心里话。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后,经过协商沟通,畅所欲言,确立了村里的发展方向。
    说了算,定了干。他抓住上级扶持村里街巷硬化的机遇,多方争取资金,抓紧组织施工,专人监管施工质量,共硬化高标准水泥混凝土路面11公里,实现了全村大街小巷全覆盖,还对出村的道路也全部硬化;投资100余万元,新铺排水管道,同时还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
    又投资近万元,打了一眼100余米的深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题,即使住在村里西北角最高处村民,每天一拧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进水桶,再不用拉水挑水了。
    紧接着,他组织对村里的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治理,将村北丘陵地块重新推平,便于机械化耕作。在村南盖家坟新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26座,村民每年1万元即可优先承包。张田玉承包后种植黄瓜,当年收入达7万元。他多次赴市里、到省城积极争取省财政水利追补资金37万元,新修了高灌、疏浚了渠道,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太子滩新铺管道3200米,每小时供水可达250立方米;修葺了所有机井,修缮了防渗渠1万余米,村民多少年从未想过的狗脊岭旱垣疙瘩变成了水浇地,大家种地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小麦收割,他连续3年组织本村收割机,补贴燃油,统一调度,统一安排收割,减半收费,今年每亩只收20元。全村2400亩小麦,一年就为村民减轻夏收开支50多万元。
    对于大型企业立恒集团在太子滩占地,原来每亩一年仅有450元补助,他和张红运一起多方争取,积极维护村民利益,数次与企业老总协商,使每亩补助提高了300元,仅此一项为村民增收50余万元。

    一心办实事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面对村里的教育现状,他投资63万元兴办了中心幼儿园,安装了地暖,栽植了300余株各色花卉,美化了环境。
    整合资源充实了教师队伍,招聘了幼教专业人才,配备了各项教学及娱乐设施,入园儿童达130名。对本村村民每学期还优惠照顾150元。
    今年六一,还举办了庆六一活动,村委会资助9000元,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件新衣服。对联办小学,也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购买教学器材。
    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他投资4万元新建了农民文化活动场所,安装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每天清晨,都有不少村民健身晨练。藏书1000余册的“农家书屋”也已开放,昔日农闲喝酒、打麻将的村民如今有了好去处。
    他还多方开发资源,千方百计为村民谋福祉。协调立恒钢铁集团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养老补助。逢年过节,都对老党员、老村干部、退伍军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面油等慰问品。
    如今,他又在精心勾画新的发展蓝图:继续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达到100余座;养殖合作社实行二期扩建,3年内达到年出栏5万头,村外所有田间大道全部实施硬化;配合陆港经济园区建设,完成新村整体搬迁项目,对村民免除各项费用,让村里人过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坚信,在这位实干家的脚下,众百姓每一个美好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通讯员张晓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