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到老属于党 甘为良医济百姓

2013-08-01 11:14: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生在农村,知道农村的生活条件差,农民缺医少药难,可农村的人是纯朴善良的,农村的人情是真实纯洁的。我一生敬农尊农、爱农务农,我的根永远在农村,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医生。我多次谢绝了大城市的高薪聘请,实现了当一辈子老百姓医生、为老百姓服务一辈子的愿望。”这是刘来福回忆录里的一段话。
今天就从这里开始叙述一位农民的从医梦。
省内外的同行称他为专家、教授、研究员,病人患者称他为恩人、亲人,而汾西人则对他没有什么尊称,没有任何附加语,“来福”二字就包含着全部的亲切之意,因为他是汾西这块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民的医生,他是汾西的刘来福,汾西人为他取得的成就而引以为骄傲。
他没进过专业学校学习,没住过高等学府,只在乡卫生院工作时到大医院进修过内科、外科、骨科。开始只是他自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母亲眼生胬肉而视物不清,促使要当一名医生的决心,他从自身的痛苦又想到了山区百姓病患者的痛苦,促使他要当一名老百姓的好医生,立志为山区人民服务一辈子。

农村缺医少药,立志学医

1962年初中毕业的刘来福,由于家境困难,未再报考高中。在收拾行里回家的路上,他在河水里洗了澡,结果受了风凉,两膝关节和两踝关节红肿热痛走不了路。当时医生很少,找医生很难,他只得自己在书店买了一本偏方书,在书中找了治疗方子,每天拄着木棍边锻炼边采药,通过熏洗、内服,红肿消散病好了。然而,母亲却因自己的病犯愁,眼生胬肉看不见走路,又没钱上大医院。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他真正体会到老百姓缺医少药的艰难,从此坚定了当一辈子老百姓医生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接近当地医生,帮医生家干杂活、担水、种地,凭勤快迎得医生的好感,他终于在一本偏方书上看到治眼胬肉的偏方,经过反复内服,月余后母亲的眼病好了。通过这次实践,他认识到治病方法很多,富人富治,穷人穷治,没钱用偏方也可治病,从此走上了边劳动边学医的自学之路。
1963年3月,18岁的刘来福来到离家2.5公里的秋完小当炊事员,他除每天要到离校1公里的山沟挑水,按时为学生老师做饭外,在业余时间抄、背中医歌诀,并在米袋、沙袋上练推拿、按摩基本功;晚上在煤油灯下自学医书,将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专门请教当地有名的医生,坚持着紧张而规律的自学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先后学完了《中医基础》《方剂学》《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书。在初步掌握了部分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坚持边学边用,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遇到病人,认真诊断,辨证施治,直到治愈为止。治好了,就把此病例使用的药记录,以备再用,治不好的,别人治好,他又讨教他人,不耻下问,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就这样他的医术一天天提高,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

宁愿一人累 换得万人康

由于亲身感受到农村山区人民缺医少药的痛苦,“用宁愿一人累换得万人康”的基本理念,坚持用中药偏方治病,让老百姓少花钱,不花钱治病,通过他的努力,以一个老百姓医生的形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从医几十年,他对待患者胜似亲人,不论逢年过节、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只要病人家属来叫,总是随叫随到,及时出诊,在服务对象上始终做到对待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富人穷人一个样。
有一次,在乡卫生院工作时,刘来福服了安眠药正准备好好休息一夜时,不巧,半夜一位患者家属来叫。当听说病人已病了两天,特别难受时,他就挣扎着起来,昏头昏脑走了十多里山路,为病人注射了止痛针,服了药后,由于安眠药的作用,他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后,病人疼痛又发作,刘来福用冷水洗了一下头,振作精神,采用了针刺才止住了患者的疼痛。次日早晨,患者丈夫由于几夜未睡,头昏恶心不能起床,刘来福又帮患者家担水做饭,患者感动地说:“我们活了多半辈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好医生。”
刘来福在卫生院工作期间,亲眼目睹精神病    患者大吵大闹、日夜不眠、打人毁物、自伤伤人、赤身裸体不避亲疏,一人有病,四邻不安,“精神病”——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人们只知道像瘟疫一样恐怖和鄙视它,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些本该有着像正常思维的人,因为某些和家庭因素及个人因素而坠入“混沌世界”悲剧性的演变。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存在,若不对这一现象进行关注,精神病人不仅会给病人自己及家庭带来莫大痛苦,而且还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那些本不该沦陷在这个“混沌王国”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刘来福毅然决然决定创办一所精神病院,建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家。1985年5月在汾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全县第一所公立性质的专科医院——汾西县精神病医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刘来福对精神病采用中西药结合、点穴针刺、心理治疗、开放管理、人娱治疗、行为矫正、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回归社会共同防复发等综合康复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多次复发,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精神病患者,他采用风府哑门深刺法,有效减轻患者病痛。
由于始终坚持“以效益第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办院理念,医疗上采用了独创综合康复模式,以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使近十万余例患者受益康复。同时,他在省和国家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2篇,另外还有36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其中两篇被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翻译成英文,实现了打出山西、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

党人心事本无穷 老骥伏枥终坚守

1966年,刘来福在汾西县西河大队当乡村医生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西河大队辖10个山路崎岖的小山村,刘来福每次出诊都要经过翻山越岭几里甚至十几里方能到达,他多年的坚持,终于被乡党委书记知道,表扬刘来福是一位积极分子,吸收他为共产党员了。
正是对党的坚定信念支持着刘来福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前进。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右派”无休止地批斗,没能使他屈服;在被抓期间,通过6次提审,以打死相威胁恐吓,他始终用毛主席实事求是的语录回应,最后被放回家。虽历经坎坷,但他不是听从命运安排,而是在坎坷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正确定位,“文革”期间,每当发工资的日子,他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党费,退休后来仍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坚持参加党组织生活,表达对党的坚定信念和一片忠诚。
四十多年来,刘来福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他不贪图安逸、不追求享受,没有一身像样的衣服,不抽烟、不喝酒、不参与赌博,什么时候都是以一个贫民医生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当外地慕名而来治病的人看到他简陋的住宅,都惊讶地说:“原以为你名气这么大,早该是富翁了,没想到你还过的这么清苦。”老伴和孩子们有时也抱怨:太死板、太好说话,觉得跟随着他活受罪。他却劝说道:“咱们现在过的比过去强多了,农村还有很多不如咱家的人家,医者仁者,来到这个社会就是救死扶伤、行善积德的,不能乘人之危,坑骗钱财,能减轻别人的痛苦,就应感到心满意足了。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义务,也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
刘来福凭着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医德、日益精湛的医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使他的名字广为流传,遍布大江南北,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赖和赞誉。他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先进工作者,1995年4月被省卫生厅授予“赵雪芳式先进标兵”,曾被临汾市政府6次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写的医学论文先后在日本、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获奖,他研制的抗狂一号、抗癫二号中药制剂获1998年首届国际“居里夫人杯”科研展示会金奖;2000年11月取得了卫生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被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聘为医学专家顾问。他以自己的真诚、执着、无私的仁爱之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人民心目中医生应该参照的人生坐标和遵循的人生轨迹,他用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一片忠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举起了一个山区医生的“中国梦”。

(通讯员 贾富平)
 

     

责任编辑:邱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