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郭秀婷 弓佩玉)从2001年至今,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雨雪天气,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去市里献血,这一坚持就是13年,他就是屯里镇北焦堡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张小管。
13年来,他没有惊天地的大事迹,也没有舍命救人的无畏之举,但他献血却坚持了13载。他的这一善举让许多病人度过了危险期,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张小管是Rh-B型血,属于稀缺血型。根据血站要求,成人两次献血间隔不得少于6个月。每次一过了6个月,献血中心一定会出现张小管的身影。
“我记得那年腊月,家里正置办年货,我的婚期也马上临近了,家里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时,爸爸接到我市中心血站一个电话:该中心血库缺血,您是否有时间去献血?’爸爸挂了电话,二话没说,便蹬着自行车去了市里。我记得当时外面正下着雪,骑自行车很容易摔倒,家人力劝他坐公交车去,可他还是坚持骑自行车。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舍不得花钱,却有一颗博爱和奉献的心。”张小管女儿张英华的言语里不无心疼。
48岁的张小管拍着胸脯说:我的身体很好,多干点活多挣点钱,等自己生活富裕了就能多为国家做贡献。”几年前,他在街边开了一间修锁、配钥匙的小铺。平日里,如果其他商店需要卸货,一车货50元的苦力活,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到了冬天,他就会去烧锅炉。“用自己双手挣的钱,我自己心里踏实。”谈到为什么如此努力时,张小管如是说。
对此,张英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记得有一次,医生告诉他在献完血要适当的休息,尤其献血的那只胳膊更不能干重活。当时家里自己做豆腐,做豆腐时,瓮上面要压块大石头。爸爸献完血回来不顾医生叮嘱,就去搬那块石头。不一会儿,整条胳膊便肿了起来,到晚上的时候想握住拳头都很难。”张英华回忆道。
“我陪着他前去献过一次血,那是我第一次看见400ml的袋子有多大,我永远忘不了。开始献血的时候,医生把针头插进他的胳膊里,那么大的袋子里不一会儿就满了。医生晃一晃,带子里的血又多了一点。我看着真是心疼。”张小管的妻子向记者比划着400ml抽血袋子的大小,激动地说。
张小管的这份爱心来自于对家庭的担当,源自于身为男人的责任。在张小管眼里,献血不算什么。早在2008奥运会期间,全市曾组织志愿者去北京献血。张小管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跟随前去献血。
在采访结束时,张小管笑着说:只要我的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会一直献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