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到不惑,在王玲霞看来,18年春秋的轮回交替如转瞬之间。她的这种感知,来自于获得“山西好人”这一荣誉。那一刻,18年前的记忆又清晰起来。
1997年5月31日,26岁的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村民王玲霞,听说翼鹏商城大门外有一弃婴。得知这一消息,她突然想起张阿姨曾在她面前流露过想要领养孩子的念头。于是,她一边让自己的好友将弃婴抱回家,一边匆匆前往张阿姨家告知这一消息。
当王玲霞带着张阿姨回到家中时,好友已将弃婴抱了回来。她上前一看,襁褓中是一个满脸通红的女婴。细看,这名女婴的肚脐眼上已生了虫,脊背上有一个已开始溃疡的大包,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异味。此情此景,令所有人无不连连叹息。叹息声中,包括张阿姨在内的人都悄然离开。
顿时,王玲霞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急忙抱起孩子到翼城县中医院进行诊治。经过抢救,女婴终于度过了危险期。然而,就在她想松一口气时,医生紧接着告诉她——“女婴患有较严重的先天性脊柱裂,存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怎么办?王玲霞没有犹豫,毅然决定——“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可怜的孩子!”
对于当时尚未结婚的王玲霞来说,这个决定无疑是要受到家人及朋友们的非议:“你一个大姑娘,还没结婚就先养个残疾孩子,今后怎么找对象?”“你的脑子是不是出问题了?遇到这种事别人躲都躲不及,你倒好,还主动往上贴……”
然而,这些非议并没能影响王玲霞坚持自己的这一决定。她一边忙门市部的生意,一边照顾身患疾病的女婴,这对她而言,必然是件难以周全的事。于是,她决定每月拿出200元钱,请来保姆照顾这名女婴。
照看一个身体健康的婴儿都是件累人的事,更不用说是身患疾病的婴儿。在她先后请来的六七个保姆中,全部因为太累、太难而相继辞职。无奈之下,她只好将门市部交给妹妹打理,并在县城内租了一间房子,全身心地照看孩子。与此同时,她给这名女婴起了个名字——“路得”。
自此,王玲霞原本平静的生活完全被打破。为给孩子治病,她凑了1000多元钱给孩子做了第一次手术。然而,由于孩子小,伤口长,无法缝合好,手术失败了。
2003年,路得6岁。那年,当得知北京的专家到运城市新绛县下乡义诊这一消息,王玲霞把自己积攒多年的7000多元钱拿出来给路得看病。在经过第二次手术之后,小路得背上的大包切除了,裂口缝合了,大腿功能也好了,但小腿和双脚仍没有知觉。这次手术,让王玲霞花光了积蓄。
尽管路得身患疾病,但王玲霞不想让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每天,她坚持背着路得上学、放学。这一坚持,就是近10年,路得也逐步完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业。
然而,由于路得大小便不能自理,只能长期使用纸尿裤,造成了严重的尿路感染。在路得上五年级时,又发展到尿血、尿路堵塞,肚子疼得受不了,医生也拒绝治疗,王玲霞就自己给路得导尿,没日没夜地守护在路得身边,终于把奄奄一息的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18年后的今天,王玲霞的青春已悄然消逝。和18年前一样,她没有结婚,只为更好地照顾路得;不同的是,渐生白发的鬓角悄然提醒着她已过不惑之年。
王玲霞从没想过要放弃对路得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培养。日前,她又想方设法请来老师教路得学习弹琴,“不管我多辛苦,只要能把路得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18年来,王玲霞用爱为路得撑起一片蓝天,用18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超越血脉亲情的人间大爱赞歌。她的事迹不仅被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而且还于2013年获得“山西省乡村爱心大使提名奖”;今年3月,又被山西好人榜授予“山西好人”这一荣誉……在她的心中,这些荣誉记录着自己18年来的付出,也饱含着自己对于路得的爱与希望。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