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刚从市场上批发回来玉米,李青华和丈夫开始剥玉米皮。卫红丽 摄
“棒子,玉米棒子。”如果你生活在临汾,在上班途中或是购物休闲时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叫卖声,或许这个声音就来自今天的主人公刘春林和李青华夫妇。金秋时节,记者对这对夫妇进行了采访。早上7点15分,在刘春林的电话指引下,记者几经扭转终于在环城南巷一座院落的出租屋中见到了他们。
粒粒皆辛苦
第一次见到女主人公李青华时,记者很难将42岁的年龄与眼前这位头发稀落、几乎白发、牙齿脱落、双手长满老茧的妇人结合起来。当时他正和丈夫刘春林一起蹲在门口剥掉玉米外层的苞叶,尽管已是秋天的早晨,天已有了寒意,但他们的脸上不时有晶莹的汗珠滴落。
刘春林和李青华育有3个孩子,家庭负担重。没来临汾之前,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老实巴交的刘春林做过炼焦工、下过煤窑,只要能赚钱,再苦再累的活都愿意干。即使这样,家里时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尤其是每逢孩子开学时,两口子只能到处借钱勉强凑足孩子们的书本费。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李青华把年幼的儿子丢在家里去一家砖厂做起了小工,搬砖、拉沙、下土……这些男人们干的活李青华做起来样样拿手。即使这样,她每月也只能领到300多元。他们夫妇深知没有文化只能凭苦力挣钱,为了供孩子们读书、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们俩说再苦再难都咬牙坚持。
8年前,李青华夫妇到处打工,可是工钱也不好要回来。眼看着孩子们个个都要读书花钱,夫妇俩真是干着急。这时,李青华娘家嫂子带领他们夫妇从洪洞来到临汾,一开始做些卖水果蔬菜的生意,但他们不会在秤上缺斤短两,尽管起早贪黑地辛苦,还是赔了钱。老实的夫妇俩想,卖玉米一个一个地卖,不耍秤,只要挑好玉米,就可以。于是,他们开始了卖熟玉米。为了挑到新鲜饱满卖相好的玉米,每天凌晨两点,刘春林就蹬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平阳广场去挑选玉米。每天100多个玉米穗,他要一个一个挑选,直到7点钟左右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到租住的小屋。紧接着,夫妻俩就开始一个一个剥皮,之后开始用大号的锅煮玉米,每煮一锅要1到2个小时。9点半左右,第一锅玉米煮好后,妻子准时从家里出发。贡院街、解放路、百汇市场、财神楼、滨河路……到中午1点左右回家后,再煮第二锅玉米,下午3点左右丈夫又开始了妻子上午的路线……他们的身影遍布临汾的大街小巷,他们卖玉米的声音成了这座城市一种特殊的符号。
8年的春夏秋冬,夫妇俩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奔波辛苦了过来。刘青林说:“我们卖玉米时间长了,城里认识我们的人多了,大家知道我们老实,挑的玉米好,所以回头客多,我们也挺感谢这个城里的人。为了顾客,有时候夏天到夜市上卖玉米要到半夜,记得最晚的一次回到家已经凌晨两点多了。”刘春林对这种早出晚归的生活状态早习以为常。
刘家的房东,年近七十的白奶奶说:“这两口子拉扯大3个孩子不容易呀,有时候他们不在家,我给他们添点火、烧点开水,能帮一点是一点吧。”经常买他们玉米的一个店铺老板说:“刘师傅的玉米个大,煮的也好吃,都是做生意的,不容易啊,他们这玉米真是粒粒皆辛苦。”
最美姐妹花
令刘春林和李青华欣慰的是,他们有一对特别乖巧懂事的女儿。从小到大,两个孩子特别能理解父母的辛苦,放学回家后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烧饭做家务的事情。大女儿刘鑫在临汾学院隰县分校上学时,每天中午放学后都会去学校外面的小卖部打工。由于学习成绩好,刘鑫每月的饭卡补助都能领到81块钱,懂事的她舍不得在食堂买饭吃,每天中午还到学校附近的小卖铺打工,不但能赚一顿中午饭,老板每次还给一两元钱。
这样,省下的钱给家里买些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有时也给弟弟妹妹买些零食解馋。小女儿刘红从小性格倔强,倒像是家里的男孩子。李青华说,刘红高二暑假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每天独自出工卖玉米,走街串巷,把嗓子都喊哑了,都不能说话。说到这里,李青华泣不成声:“我们没文化、没能力,给不了他们好的生活,还让他们跟着我们遭罪。”去年,刘红也考到了临汾学院,学校每学期有1500元生活补助,学习之余,她一直在外面勤工俭学。今年夏天,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辅导站找到了老师的工作,懂事的她同父母一起照顾着弟弟妹妹。
小龙会往暖壶里灌水。 卫红丽 摄
难忘幸福景
在我们与刘家夫妇交谈的间隙,一个约摸十三四岁的小男孩走进了记者的视线。只见他把满地的玉米皮清理干净,装进垃圾袋收好,然后用自行车载着出了院子。回家后,他看到蜂窝煤炉子上壶里的水开了,赶紧提起壶开始往暖壶里灌水,原来他就是刘家的小儿子龙会。记者与他聊了起来。
“会剥皮吗?”“会,煮玉米的一套程序我们家人都会干。”“累吗?”“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面对记者的问题,龙会的回答轻松自然。
6岁时,小龙会跟随父母来到了临汾,当时姐姐们都在洪洞上学,无奈李青华卖玉米时只能把小龙会带在身边。别看龙会年纪小,却是个机灵鬼。经常妈妈在前面推着车子走着吆喝着,龙会跟在后面帮妈妈招揽着生意。在同龄孩子向父母撒娇卖萌的年纪,小龙会就已经懂得分担父母的辛苦。上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回到空无一人的家,懂事的龙会饿了就自己热点剩饭吃,有时候家里没吃的,他就等父母很晚回来做饭吃。
在龙会的记忆里,每天能与爸爸见面的机会似乎很少。“我爸晚上卖玉米回来时我已经睡着了,早上起来上学时他已经走了,见我爸一面真的挺难的。”说着这个要强的男孩眼里泛起了泪花。“最开心的事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暑假的晚上,街上人特别多,我们一家五口一起出去卖玉米,我可喜欢吃玉米了,可是平时不舍得吃,除非卖剩了才吃。夏天玉米卖不了特别容易坏掉,有时候妈妈就用玉米给我们换西瓜吃,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可开心了。”小龙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当记者问龙会平常喜欢吃什么零食、玩什么游戏时,他懂事的回答让人心疼:“那些东西都是奢侈品,而且我现在正在长身体,吃零食对身体不好。”“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当大老板,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住。”这是龙会最朴实的愿望。
这个在父母姐姐疼爱下长大的孩子身上却没有被宠溺过度的不良表现,他懂事孝顺,活泼开朗,就像一朵向日葵花,每天都努力地迎着太阳成长。
采访结束后,记者开始仔细打量这个家里的一摆一放,一台21英寸的电视机、一只电饼铛,这就是龙会口中的家用电器。两张单人床、一个高低床占据了房子的大半个空间,只在过道中间摆了一张桌子就构成了龙会姐弟的“书房”。由于房子在一楼,采光不好,即使在白天也要开灯家里才能亮堂许多。即便如此,这家人始终没有停止奔跑的脚步,他们坚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肯努力,不放弃,他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我们也坚信:他们一家人的希望会在希望中起飞!
本报记者 卫红丽 李卫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