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赵城文化丛书》中的许多文章的作者是许光军,脑海中浮现出他一定是个思维敏捷,能扑下身子深入民间,且文笔不凡的大作家,因此也就有了想了解这位大作家的想法。近日,记者几经周折拨通了许光军的手机号码,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在洪洞县广胜寺山焦集团宿舍17号楼,见到了身着简朴、今年已是63岁的花甲老人许光军。
青春年华献给了“山焦” “我是学艺术的,吹、拉、弹、唱从小都喜欢,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幸在山西大学学习深造,毕业之后就来到了山西焦化集团。”许光军回忆道。
从学校到比较大型国企,第一个没想到的是所学专业虽然有关联却不常用。那时,自己成了企业政工部门的一名理论教员。给企业职工讲第一课时的情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从政工教员干起,到企业宣传部科员,再到宣传部副部长,而且副部长一干就是18年,最后从部长的岗位退了下来。几十年来,自己见证了企业的起步、腾飞、辉煌。”说起山焦的企业文化许光军如数家珍。
“从事企业政工宣传也可有作为。”许光军说,在企业文化、企 业精神创立、创新方面山焦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在企业管理经验的提炼方面更是离不开周密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宣传。“全省学山焦、山焦学全省”“山焦在全国化工系统知名度很高”这里边都有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山焦在腾飞》《光辉的历程》《岁月如歌》分别是山焦20年、30年、40年的组织沿革与大事记。在企业荣誉方面,他最看重的却是“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退休之后改行当“村长” “2009年,也算是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了,原本想快乐地享受生活,圆自己的文学梦,可居委会的一些琐事让我无法继续。”打开话匣子的许光军说,为此将自己创作《大地的年轮》的心境全打乱了。几十年来,职工家属楼、职工宿舍早已新楼变旧楼,水、电、气、暖主线路、主管道以及到各家各户的设施都同样老化,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不少住户也对自家的居所进行装修。水管漏、暖气不暖,个别业主一家人围着电暖气吃饭、看电视。业主频频向企业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反映,分散了企业领导对生产的管理精力,分散了职工认真工作的心。
“退居二线那一年,恰逢职工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凭着新、老职工对自己的了解,我顺理成章地成了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一员。”许光军说,到岗第一天,婆婆妈妈的事就接踵而至,有业主反映广场舞每天跳到晚上11时左右,音乐噪音影响倒班职工的正常休息。他当即与企业保卫部门取得联系,并与各住宅楼代表沟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时间,妥善解决了噪音扰民的问题。
“有一幢楼一个单元二层住户,冬天暖气不暖,向企业领导、企业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反映多次,由于沟通不畅,引起了猜忌和误解。”许光军说,该业主曾想请媒体曝光。他与业主委员会工作人员和楼代表沟通,用企业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户一户上门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先让大家能坐在一起。他用最快的办法将该单元住户集中到一起,一户一户地查,需要挪动家具的大家都搭把手,最后知道,原来是顶层回水管道有异物所致。当异物取出后整个单元的暖气都热了,大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村长”这几年,因水、电、气、暖问题引发的邻里间的矛盾到底有多少,许光军也记不清了。“有一次甚至将一业主刚铺好的木地板撬起,幸亏故障在那个部位找到,要不是维修人员准确判断,就要落埋怨。”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说。在他当“村长”期间,充分发挥广大业主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69幢住宅楼推选出138名候选人,分别深入住户筹备小区业主委员的改选准备工作。
2013年12月,他们征求当地房产部门的意见,4000余住户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及业主委员会的 各项规章制度组织了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换届改选,由于近年来当“村长”尽职尽责,许光军不得不再次撂下《大地的年轮》的创作,继续干着“村长”的事业。
心里装着赵城历史文化 “当年大学毕业,由于对故乡的眷恋,自己主动放弃了留校和在唐山的机会,选择了新建于霍山脚下的‘山焦’。”许光军说,赵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自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里有父辈为建立新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留下的足迹,更是有自己对建设家乡、歌颂家乡的一份责任。
“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红军、老八路、老农民家的炕头上和行走在乡间道路上渡过的。至今只要有时间,我还在寻找民间的文化素材。记忆最深的是调查采访‘赵城解放’那篇文章中的卫吉盛、张德义两个老前辈,如今这两位前辈都已故去,最为遗憾的是当年采访时曾答应前辈去他们工作过的地方看看,因工作忙而耽误。”许光军回忆道。
卫吉盛、张德义都是赵城人,他们均是陈赓将军领导的386旅的老战士,386旅是抗日战争期间战斗在霍山山脉的太岳军区主力部队,解放战争初期该旅隶属于陈赓将军领导的四纵,他们跨过天险黄河,挺进中原,南下川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太原座谈时,我见到两位老前 辈,他们讲述了战争年代生离死别的残酷场面。这个史实因与赵城解放没有太大关联,文章中就没有收录,后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这个故事也只好留在记忆中。”许光军说。
张德义老前辈与家父是“五同”,即同岁、同学、同乡、同时参加革命工作、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城解放后,父亲留在了地方,他俩随部队渡过了黄河。在洛阳战役前夕,张德义为攻城突击队第二梯队队员,卫吉盛所在的部队也参加攻打洛阳,突击队已经集合,在军机关工作的卫吉盛看到了队伍中的张德义,悄悄地通过首长,想在战役打响之前与张德义聊一聊,要不然后悔终身。
张德义所在团的团长点到“张德义、出列”,全副武装的张德义莫名其妙地走到了队伍的前边。卫吉盛、张德义四目相对,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团长对卫吉盛、张德义说,给你们10分钟的时间。两人面对面席地而坐,倾说、交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时间还不到10分钟,集合号响了,张德义毅然回到了整装待发的突击队中。
张德义在洛阳战役中的周公庙攻击战中,被敌重机枪弹击中,腿部严重负伤,差点截肢。之后,由华东野战军医疗队治愈,身上留有四处伤痕荣立大功一次,其他的荣誉也记不清了。后来张德义从湖南益阳军分区转业到山西省测绘局任副局长。而卫吉盛则在13军俱乐部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两个人的事迹至今还在战友和同乡中流传。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