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两次荣获市级模范、多次荣获“县级模范”和县级“十佳模范教师”、2013年获得首届十佳“蒲子好人”荣誉称号……《光明日报》《三晋都市报》《临汾电视台》《蒲县电视台》都曾先后刊播了她的先进事迹,蒲县电视台于今年以她为原型创作了第一部电视剧《坚守》。这些荣誉的获得,都源于大山深处教书育人的吕艳芳。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用青春换学生进步的付出;是她十七年来不求名利,只愿把朗朗书声带进大山的心血。
吕艳芳是蒲县克城镇张公庄村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1997年,20岁的吕艳芳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出了运城机电工程学院的大门,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梦。当时,恰逢教育系统招聘教师,并且注明只要在山区任教满5年,就有资格调回城里的学校。吕艳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真的被录用了。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她来到了蒲县最偏僻、最贫困的大山深处克城镇张公庄小学任教。张公庄小学所在的村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一百多户人家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饮水仅靠全村唯一的一口水井,冬天用柴火生土炉取暖。出门就是羊肠小道,远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村子里的人很少出去,村外的人也很少进来,几乎是与世隔绝。面对这一切,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吕艳芳犹豫了,但看到村支书和学生家长们诚挚的挽留,看到学生们一双双充满童真和渴望求知的眼神,吕艳芳心软了,她决定留下来,而这一留就是十七年。
自走进张公庄村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吕艳芳就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她常说:“花有花的光彩,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感受。”对于学生,她总是充满着关爱。村子里路不好走,一下雨到处都是泥,遇到刮风下雨,吕艳芳便会“送学上门”,她宁愿自己多跑点路,也不愿让孩子们踏着泥水风里来雨里去。对学生们来讲,吕艳芳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贴心的母亲。在每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吕艳芳总忘不了晾几杯开水供孩子们消暑解渴;在每个寒风刺骨的冬季,她总忘不了搬来干柴烧好炉子供孩子们取暖。学生放学没地方去,她就把学生留在自己并不宽敞的宿舍里,和孩子们同吃一锅饭,共睡一张床。为孩子们梳头发、缝衣服,带生病的孩子去卫生所看病抓药……十七年来,她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孩子们回报她的是几乎每年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小小的山村学校也在她的带领下声名鹊起。
作为一名教师,吕艳芳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女儿,她却无暇顾及年事已高的双亲;作为母亲,她尤其愧对自己的女儿。为了工作,在刚生下女儿一百天时,吕艳芳就狠心把嗷嗷待哺的女儿送回了甘肃老家,托付给婆婆照顾,一年只能回去看望女儿一次。吕艳芳没有感受过女儿第一次叫妈妈的激动和欣喜,没有体会过女儿趴在怀里撒娇耍赖的温馨,没有享受过女儿亲吻自己脸颊的幸福……当她想把女儿接到自己身边时,因聚少离多而对她有些疏远的女儿甚至不情愿,作为一位年轻母亲,吕艳芳只能把心酸和泪水一并咽进肚子里。
和吕艳芳一同分配到张公庄小学的老师,由于忍受不了山里的恶劣条件,教学不到一年就调走了。后来陆陆续续也分来不少大学生,但都没能坚持下来,有的甚至连一个月都没呆下来就主动离职了。而对吕艳芳来说,十七年来,有多少次可以调入县城的机会,但她都婉言谢绝了,亲戚和朋友们责怪她,“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女儿考虑,你总不能让女儿在山沟里呆一辈子吧!”但吕艳芳说:“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在她心目中,张公庄村小学就是自己的家。上学期间,她是学校的老师;放假期间,她就是学校的看门人。在那间狭小的教师宿舍里,丈夫和她一起共度了十余年的清贫光阴,一床、一柜、一桌、一椅、两节沙发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位城市姑娘,带着青春的梦想走进大山深处。
三尺讲台,满腔热忱把知识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幼小的心田。
十七载岁月,青春不再,梦想却绽放在山村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中。
“我要坚守在这里,让更多的山里娃走出这座大山!”吕艳芳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为自己、为大山、为渴求知识的生命立下一生不变的信念。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