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的书法心路

2014-08-31 20:39: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走过弯曲的羊肠小道,爬上一座山顶,这是位于吉县桥南水洞沟山半腰上最高处的一户人家。走进院中,两幅潇洒的行楷体对联映入眼帘——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横批:学知不足;心收静裹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横批:宁静致远。小院的主人便是书法爱好者梁河,其书法俊逸、洒脱,古有李白对月酌酒,今有梁河醉墨者说。

8月25日,当记者来到梁河的书房时,他正伏案书写,身边尽是成堆的书法作品。“我正在为郑州大观音寺首届《心经》手卷全国书法作品大赛做准备。”墨痕还没有干透,梁河陷入回忆当中。

1964年4月,梁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亲都在一家食品加工厂工作,不是书香门第,也没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他按部就班地学习、就业。毕业后,梁河顺利地进入吉县文化馆美术摄影组,每天出入各种活动,对事业的热情却在渐渐褪去。偶然的一次机会,梁河看到朋友在写书法,那种安静的状态,让他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好奇之下他也提起了毛笔,却意外发现自己在书法方面的天赋,经过朋友指导和不断练习,他的书法功底日渐深厚。

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那时,梁河身边的人曾一度认为他会深陷消沉。1990年,生活困顿,心事郁结,梁河消沉至极,痛苦之下一头扎进酒海,放弃了所有的工作和生活,断绝了与所有人的联系,每天醉生梦死、不问世事,足足有10年时间无法自拔。10年来,当梁河沉醉酒海,家人的痛苦却比他多几十倍,父母亲痛心疾首却也没有办法,妻子只能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挑起养家的重担。

2000年春季的一天,梁河又喝醉了,也许是长期醉酒所致,这一次醉过去后,他足足睡了三天才清醒过来。梁河回忆道:当时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一位老人训斥我遗弃了书写,让我不分昼夜一字千遍地写,只写一个‘度’字,等我醒来时候,家人说我睡了整整三天时间。”此时的梁河像从一场梦魇中醒来,看着长大的子女,脸上写满了对他的失望;望着妻子十年来,以一己之力撑起的这个家;听着年迈双亲对他嗜酒如命之举的痛心疾首和无可奈何,他醍醐灌顶,从酒精的麻痹状态中醒过来,他很愧疚这十余年来没有对家庭尽过一份责任,这种悔恨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决定不再消沉下去,于是将酒瓶丢弃,重新振作了起来。

十年的荒废,想重拾书法谈何容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这份责任,再苦再难我也愿意。”梁河说,久不拾笔,记忆生疏,作品总是不得意,于是他开始不分昼夜、一字千遍地练习,但书法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并非短时间之内就能有所成就。为了填补过去荒废的时光,弥补对家人的愧疚,他更加勤奋,遁入书林。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沉醉墨海,其“醉书”的状态,犹如当年“醉酒”一样。

沉醉墨海之后,梁河不断努力,新报旧刊成摞抱归,如饥似渴,三年的虚心研究临摹,阅遍了当代书坛风云,书得佳作千百余幅,对书法的品位也有所提升,在吉县已小有名气。后来,在朋友和家人的鼓励下,他参加了许多全国性的比赛,获得了不少大奖。例如:第八届民族情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金奖、环保公益行全国书画家作品展金奖、中国龙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全球华人书法展金奖等。“梁河”两个字,再次以“醉”之名传遍了整个山城。

如今,他闲职在家,以书法养性、水墨娱情。有人问他:“你现在也算小有名气,为什么还对书法孜孜不倦地探索呢?”梁河说:“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身为炎黄子孙,我有责任且有能力把这份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像近期他正在研究探索的一种新的书写方式,这种创意书写首先以浅墨提字衬底,再以深色墨的不同字体风格形式加以提字完成,整个作品不像以前那样规矩,反而迎合了社会潮流的创新,他相信这种有创新的书写形式,将很快被书法界认可。他不断创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身心愉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赋予书法新的生命力,使它能更长久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法,把书法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文/图记者 潘华玲 实习生 梁丽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