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不满15岁的他肩负着报国使命,洋溢着爱国热情,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曾经战火纷飞,曾经浴血奋战,这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也是第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记者与家住功臣小区的抗战老兵郝维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听他满含深情地讲述了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一曲曲用鲜血与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
伯侄竞相从军
郝维烈,1923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榆坪村,祖辈都是淳朴本分的农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到他的家乡。看着村民们被迫过上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朝不虑夕的生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说干就干,郝维烈当上了儿童团长,每天站岗放哨、宣传抗日,引起了党组织的关注。1938年3月,14岁的他经表姐夫高权善介绍,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当时,表姐夫还送给我两本书,分别是《论持久战》和《共产党宣言》。虽然我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但感觉如获至宝,几天就读完了。有很多字不认识,可看着偏旁部首,连蒙带猜地大概读懂了一些内容。”郝维烈备受鼓舞,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及八路军实力的壮大,郝维烈不禁萌发了“扛起枪、上前线、打鬼子”的念头。尽管他一心一意要参军,一门心思上前线,但他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娃娃,他的请求一再受到劝阻。家里人听闻了他的想法后,率先投了“反对票”,只因他是郝家唯一的“独苗”,说什么也不能放他走,甚至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1938年10月的一天,郝维烈借看望姥姥之机偷偷地溜了。他直奔八路军大营,好说歹说就是不走,坚持要留在部队。“当时的部队领导也拿我没办法,见我虽身单力薄但还算机灵,就说先当勤务员看看吧。”郝维烈靠“耍赖”圆了魂牵梦萦的参军梦。
郝维烈的大伯郝鹏举得知后,心急火燎地找到部队:“维烈要是不回去了,那我也待在这里,我会做饭。”于是,他大伯便留下来当了炊事员,演绎出一段“伯父侄子竞相从军”的趣闻,并在当地传颂。
在战火中成长
日本鬼子对抗日根据地残酷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十室九空。郝维烈怒火中烧,一入伍便投入到激烈的战斗,誓死保国复仇。
1940年,郝维烈被调往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任卫生员,驻在黎城县黄崖洞。“特务团也叫朱德警卫团,担负着保卫总部和黄崖洞工厂的任务。彭德怀是总部副总司令,左权是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首长们亲自指挥打仗,部署部队,并作战前动员,为大家壮行鼓劲。”郝维烈回忆说,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城西北的深山峡谷之中,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八路军兵工厂就建在这里。他们把敌人的铁轨扒回来做武器、造子弹,装备部队,兵工厂便成了日本鬼子的心腹之患。
1941年11月,5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气势汹汹地向黄崖洞袭来,企图摧毁兵工厂,截断八路军武器弹药的供给来源。特务团奋力抗击,敌人连续进攻4天,伤亡近千,才突破几百米。
“南口是进入兵工厂的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峡窄谷深、蜿蜒千米,两侧高峰对峙,一边是绝壁,一边是瀑布,仰视‘一线天’,俗称‘瓮圪廊’。”郝维烈清晰地记得,日军几次强攻未果,气急败坏地动用了山炮、燃烧弹和掷弹筒。突然,一发炮弹击中了七连的阵地,连长当场牺牲。年仅17岁的司号员崔振芳,自告奋勇担当指挥,他跨到悬崖突出的部位,居高临下,一口气扔出100多枚手榴弹,炸死炸伤几十个鬼子,保住了阵地。
“崔振芳被敌炮弹轰开的飞石割断喉咙,不幸遇难。”郝维烈的身子微微颤抖起来,声音有些哽咽,“还有个战士被打得肠子都流出来了,可他没有立即躺倒,而是用一只手捂住流出来的肠子,另一只手坚持战斗。最后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八个昼夜的激战,八路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英勇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况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的纪录,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郝维烈自豪地说:“这次保卫战粉碎了华北日军的阴谋,胜利完成了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任务,写下了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战史。特务团受到表彰,延安《解放日报》以‘黄崖洞大捷’为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与死神擦肩过
1941年秋,扫荡太行根据地的一千多名日本鬼子进驻关家垴,准备取道归巢。八路军得知情报后,调集数倍于敌的兵力,乘着夜色,摸到敌人的眼皮底下将敌包围,不料被鬼子发现了,战斗由此打响。
由于敌人在山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机枪、火炮,组成严密的火力网,形成了环形防御。加之装备优良,且有飞机支援,八路军行动受阻,鏖战三昼夜,未能达到战役意图,主动撤围。在援兵接迎下,敌人仓惶逃离。尽管战斗残酷激烈,郝维烈始终坚守在救护伤员的岗位上,经历了战役的全过程。
战争打响的第二天,敌人飞机前来轰炸。“当时,我所在的救护所离重机枪火力点只有十几米,突然一颗炸弹在救护所和重机枪火力点之间爆炸,重机枪手当场牺牲。”郝维烈被炸出十几米远,地里的谷茬子穿透了他的衣服,刺破了他的皮肉,揣在怀里的《论持久战》和《共产党宣言》也被鲜血染红。
郝维烈昏迷了五六个小时,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我的书呢?我的书呢?”当看到两本书完好无损时,他焦急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紧接着又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
1942年,日本鬼子对抗日根据地不分昼夜地频频扫荡,实行经济封锁。太行一带连年荒旱,出现了蝗灾,好多地方颗粒不收,军民生活进入最艰难时期。
经过精兵简政,郝维烈被编入太行第六军分区卫生处当护士。“我们医院连同伤病员共有三百多人,两年未发军装粮饷。缺衣少食,多次断炊,只得采野果充饥,有的地方连树皮都剃光了。”郝维烈不禁感慨道,虽然天天吃不饱,肚子饿得咕咕叫,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一面作战,一面生产”的号召,大家的心劲儿特别大,情绪非常高,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郝维烈和战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的开荒种地,有的喂猪养牛,有的捉水鸭子,还有的做起小买卖。“我曾纺过纱,捻过线,织过手套,卖过小鸡。大家千方百计赚钱,力争改善伙食。庄稼熟了,军分区还组织我们同当地民兵一道抢收庄稼,以免被敌人抢走。”说到这儿,郝维烈的眼眶湿润了,“那时药品奇缺,我们医院用赚来的钱买咸盐,兑水当药用,绷带洗了又洗,用了再用,伤员们吃了不少苦。”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1944年迎来了曙光,郝维烈和战友们穿上了新发的军装。
回忆起小战友
“和我同年入伍的小孩,比我还小一岁,我俩成了八路军里的娃娃兵。由于年龄相仿,我和他无话不谈。”郝维烈说,在精兵简政之后,他在后方当卫生员,小孩去前线打游击,没想到此次一别,再无相见之日。
1945年8月,小孩在河北省的一个农村打游击,被日本鬼子团团包围。小孩和战友们奋力抵抗,斗智斗勇,终于突围成功。“小孩看到三个战友受伤严重,走不动了,便留下来保卫他们的安全。被发现后,鬼子用刺刀残忍地将他捅死。”郝维烈难过不已,“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他死在了鬼子投降的前三天。”由于年代久远,郝维烈已经想不起“小孩”的姓名,可是,他想起这个小战友,依然声音哽咽。
无数中华儿女以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了百余年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是一段屈辱的终结,每一位投身抗日的英雄都值得后人敬仰。
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场面,这位91岁的老人不禁伤感,但对于自己当年的选择,他至今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