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阳光下,美丽的蝴蝶妖娆地飞舞花间,各类爬虫悠然地享受着恬静的生活……在梅莹的水墨世界里,不着一丝彩色,却让人看到五彩斑斓。她的画作摈弃矫揉造作,直击人的心灵,在城市的喧嚣之外,寻找一块开朗、明亮、生机勃勃的净土。
三年辛苦磨一剑,田野乡间翰墨香。10月9日,古风墨韵·回归中国情”梅莹书画展圆梦临汾滨河湾,她以独特的视觉、朴实的画风,为大众送上全新的视觉盛宴。
●想到就去做
梅莹自幼酷爱文学、绘画,多年来专注儿童文学,曾出版著作八部,部分作品获得全国多项大奖,其中《画漫明星大灰狼》《安全教育童话》《绿叶巫得得蛮》等少儿读物深受全国少年儿童的喜欢。
孩子的纯真与自然给了梅莹创作的灵感,让她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是朋友眼中“长不大的顽童”,她一旦坚定了要做什么事情便会执著地前往。
“绘画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由于写作的任务比较繁重,这个梦想只能深藏心中。”2007年,想画画的冲动与日俱增,梅莹果断搁下手头的事情,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宋唯原老师私塾学习中国画。
“想到就去做,永远不怕晚,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在陌生的领域里,梅莹咬紧牙关,从零开始,认真学习绘画技巧与水墨应用。绘画初期的一塌糊涂让她不禁有些失望,不管画什么都畏手畏脚。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莹渐渐地从画中找到了乐趣,人也自信了起来。她想:只要绘画能带给我快乐就足够了,至于结果如何并不重要。”
●挖掘生活美
“生活要善于思考,不能盲目地去做。要了解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不断调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梅莹精心作画,不断探索着自己的画风。
“我在农村长大,农村的一草一木、各种昆虫都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如果依照照片去画,画中的生物没有一点儿生气,好比死物一般。必须睁开眼睛,把大自然的美一一收录。”梅莹开始到乡间写生,用心观察蝴蝶、蜻蜓、蝉等昆虫的生活习性,记录下蝴蝶飞翔、蜜蜂采蜜的瞬间,捕捉到蜣螂搬运粪球的有趣过程。
大量的素材汇聚在脑海里,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梅莹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专心沉醉在“水墨草虫”间。一次,在绘画的过程中,几只蝴蝶突然从笼子里飞了出来,梅莹连忙叫来家人帮忙寻找。突然,家人扑倒在角落,大叫“找到了”。手松开一看,却是梅莹的“画中蝶”,一家人顿时捧腹大笑,这给了梅莹无穷的创作力量与信心。
●坚持绘画路
2010年国庆期间,爱、树、建”梅莹工笔画展成功举办,文学与绘画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得到参展嘉宾的一致好评。还有的观展者接连来了好几次,难掩对梅莹画作的喜爱。这些都让梅莹坚定了自己的绘画之路:让传统、乡土、大自然在画作中结合,要具备古气、地气与人气。”接下来的三年,梅莹在绘画之外研习书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字体,书法长卷《道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的完成令人惊喜。在亲朋的鼓励下,梅莹个展再次拉开序幕,书法、写意山水、写意花鸟等70余幅心血力作展现在众人眼前。她的画只有黑白两色,却通过水墨的浓、淡、干、湿展现出五彩缤纷的美丽天地。
她的眼里,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值得尊重,她用画笔记录了蜣螂的伟大母爱、对“恩人”土元的愧疚之情,以及《虫趣图》《谐趣图》《我从山中来》《自然之中存大美,只待闲时来赏花》中飘逸、生动的自然之妙,给观者以心灵回归与震撼。
“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作家、画家都需要一颗爱心,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我将自己的内心用画笔勾勒在纸上,希望更多人看到生命的感动。”梅莹追梦的脚步不曾停下,她期待着两年后的中国美术馆之约。(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