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绩优秀却因家庭贫困,没有步入大学的校门,怀着不想放弃学习的念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他,从一名民办教师到担任多所学校的校长,就是凭着一个实字,赢得了家长、社会、领导的认可。
他就是光华镇优秀教育工作者、七郎庙小学校长杨如意。
以人为本提素质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绝对没有低素质的教师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有多年毕业班教学和校领导管理经验的杨如意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打铁必须本身硬。”为此,他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参加县局、中心校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把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当做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理念。另一方面加强业务要求,明确“教有特色,学有特长”是方向,提高教学能力是基础。提倡“四勤”:勤思、勤学、勤写、勤记;做到“五精”:精研教材、精设环节、精练习题、精研学生、精心批改。第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部分教师到太原、临汾、运城等地参加培训30余次,邀请省、市、县部分专家来校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工作,通过培训,大家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使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由原来的不想学变为抢着学,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大胆改革强管理七郎庙小学是全镇老大难学校,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好来、难走,谁干谁倒霉”。
2011年1月在无人担任校长的情况下,全镇干部群众把目光投向了杨如意,唯有他能干好,如果他干不好,那谁也干不好了。面对大家期盼的眼光,已退居二线的杨如意没有退缩,一上任就面临着暖气冻破、欠债累累的难题,他筹措10000余元,维修暖气、购买办公用品等,保证学校正常开学。紧接着解决管理混乱、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学质量落后等问题。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告诉他: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学校的发展,成绩是前提,成长是目标。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要管好、带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管”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方法,不能为管理而管理,目的不是管住,更不是管死,而是管活。通过管理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对部分教师思想落后、纪律松散的现象,杨如意再三斟酌后决定从课堂教学抓起,实施推门听课,开展骨干教师讲“示范课”、人人登台讲“公开课”、优秀教师讲“展示课”、教师私下讲“互听课”等四课活动。给教师创设了互相学习、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开展自评、他评、领导评的评课教研活动。
身为一校之长的他,不但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凡是学校教师有困难,他都尽最大努力帮助,想方设法解决。他关心教师的做法,在全镇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正是因为这样,全校呈现出校风正、学风浓、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人气带动了运气,运气带动了财气,他的工作得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去年暑期村委拿出20万元硬化、粉刷、绿化校园,购买教学设备,解决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难题,给全体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通过抓课堂教学、抓常规管理,采取多种措施,运用人性化的管理,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各项工作活力四射。无论走到哪个角落,听到的都是课堂教学的声音。无论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夸赞杨如意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一年时间,学校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综合评估名列全镇前茅。
特色活动促发展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发展。杨如意说:“质量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效果。”他要求在抓学科特色的同时,展现个人特色,除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外,引导教师在各自学科的特色建设上下工夫、花精力。
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学校开展“读中华经典,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活动。几年来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以背诵课文、诗词、成语、名言、古文名篇为内容的”五背“活动,并设计编选了《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教本》,供一至六年级上下两个学期使用,内容有古诗词、成语、名人名言、对联、谚语、歇后语、古文名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及《论语》,每天早读前20分钟为诵读时间。一学期开展一次“五背状元”展示活动,以促进阅读的有效性。
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性的“讲故事、读书收获赛”、“口算比赛”、“小学生写字竞赛”、“体育趣味运动会”、“歌咏比赛”、“文明礼貌伴我行”等活动,为各层次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俗话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杨如意几十年如一日干每一件事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七郎庙小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