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华:退休不退岗关爱智障儿

2013-10-24 20:21: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教室虽简陋但这里也有梦想

刘素华给孩子们喂饭。

刘素华给学生上康复训练课。

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做好,为了这些智障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能享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提及自己的工作,曲沃博爱华智障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负责人刘素华有着自己的认识。2002年退休以后,闲不住的她便自费开办了这个康复中心,收养那些智障残疾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康复、学习、生活的场所,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临危受命她一手创办了特教学校

1997年,当时没有一个像样的特教学校,刘素华便被调任到特教学校,担任校长,负责特教学校的筹建。当时账户上只有5000元,资金十分缺,一个破烂不堪的院子和几间房子,一个小黑板,三张高低不等的桌子。”刘素华当时接手时,硬件条件非常差。面对这些困难,她没有逃避。50多岁的她一心扑在建校上,共产党员立起是根柱,躺下是根梁,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出个名堂。”

没有校址,她和教育局的领导跑遍了县城,最后在北关找到一个破旧的房子,凑合了一段时间,最后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校址。没有教师,她找教育局的领导要求派教师,领导很支持,从全县把特师的教员抽过来。人手不够,她就四处打听招聘选拔。没有教材,刘素华多次到侯马和临汾,终于拿到了教材。没有资金,县里财政紧缺,有时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刘素华就先贷款了两万元。

1997年3月份,曲沃特教学校终于如期开学。在她的带领下,特教学校也慢慢步入正轨。1998年,由于工作优秀,刘素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威信是孩子们捧起来的,不是所获荣誉给的。”面对荣誉,刘素华依旧全心扑在教学上,在她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渐渐提高,在全国一些特奥比赛场上,也有了起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退休之后 自家院里创办康复中心

2002年,刘素华从特教学校退休。然而,退休之后,刘素华依旧闲不住,经常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发现一些年纪较大的智障孩子不仅上学困难,而且还给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家长们都希望能将孩子送到一个康复的地方,不仅能治疗还能替家里缓解一些负担。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素华便开始着手建立康复中心。2004年,在她和全家人的努力下,博爱华康复中心终于成立。

其实,了解刘素华的人都知道她创办康复中心的初衷。原来,刘素华也有一个智障的孩子,今年已经39岁了,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是存在智障,依然需要有人照顾。“照顾一个是照顾,照顾十个也是照顾,还不如给那些需要照顾的家庭帮个忙。”刘素华坦言,当时创办康复中心时,没有什么顾虑,只是考虑到让这些孩子们能有一个学习康复的地方。

由于没有经费,刘素华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为了能省钱,干脆把康复中心设立在自家的院子里。一间较大的房子,经过布置便是教室。

刘素华和女儿每天除了上课、康复训练,便是照顾孩子们饮食。有的孩子虽然年纪不小,但是还需要有人来喂饭,她便一勺一勺喂,在喂的同时加强一些训练,让他们能尽快自理起来。在刘素华的坚持下,现在共收了20多个学生,年纪最大的24岁,年纪最小的只有4岁。

为了给那些行动不便的智障孩子们提供康复治疗服务,刘素华每周都会到智障孩子家里,送教上门,做早期干预,让那些年龄尚小的智障孩子能尽早康复。

“拿自己孩子的问题来教育这些孩子们。”刘素华根据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全身心地对待智障孩子,并为家长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刘素华的不懈努力下,不少智障孩子们得到了较好的康复,通过一些专业的训练,都已有所好转。

今年已经67岁的刘素华,为了智障孩子这个群体,她一直在执著坚守,在她的心里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些智障孩子们尽早康复,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文/图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