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朝:果农的“香饽饽”

2013-10-25 09:42: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金秋十月,硕果飘满时节,吉县东城乡苹果丰收在望。“眼下苹果的出园价就到了6.6元/公斤,较去年每公斤涨了0.6元。现在,红富士苹果又到了成熟期……”吉县东城乡副乡长葛根朝看着眼前一大片即将脱袋上市的红富士苹果乐得合不拢嘴。

葛根朝出身于农民家庭,与农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是分管全乡果业工作后,他自学了果园的管理技术,积极为果农服务,替果农排忧解难,成了当地果农们的“香饽饽”。

“18年前乡里刚开始种植苹果的时候,哪里会想到有今天这种收获?”葛根朝感叹道,1995年乡里让他主抓全乡的苹果产业,当时县里的指导思想是“以烟促果”,也就是在种植烤烟的地里栽苹果树,可是大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全乡苹果的种植面积不足5000亩。

当时,有一户叫王栓虎的村民,尤其抵触栽种果树,用他的话说:“吃苹果能耐饱?”做工作让全乡的居民栽种县里免费提供的优种树苗,是乡里下的硬任务。在葛根朝多次去找王栓虎沟通后,他还是坚持不肯种植,当时葛根朝放下“狠话”:只要你负责栽上树苗,我和村里的干部帮你管理,赔了把我家的口粮地换给你,不放心我就给你立个字据。”王栓虎这才勉强答应,可是在栽上树苗后,他撂下村里的地,出门打工去了,一连两年,他的果园都是葛根朝和村里人帮他打理的。两年后,在外面没赚下多少钱的王栓虎打工回来,看到前些年栽植果树的一些村民逐渐见到了效益,他这才安下心管理起自己的果园。

“现在的王栓虎成了全村的致富典型,不管省里、市里的领导来考察,都去他家的果园看看。”葛根朝说,去年王栓虎家的6亩果园毛收入9万多元,今年肯定能上10万元。”提起当年的事情,王栓虎摸摸脑袋笑道:“还多亏了葛乡长他们。”在种植果树以前,乡里也倡导大伙儿种烤烟,由于技术跟不上,烤炉等设施落后,导致整个产业夭折。葛根朝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抓技术、抓管理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东城乡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苹果的栽培和种植。适宜的环境加上技术的支持,该乡苹果苗的成活率在全县独占鳌头,果苗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园,苹果早产丰产达到了全县之冠。

2006年,该乡的第一批苹果园基本上进入了盛产期,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

“由于栽植密集,树冠郁闭,结果部位外移,成了全乡果树栽培技术的难题。”葛根朝说。后来他就去县里、市里、省里找果树相关方面的专家给乡里的果树“就诊”,最后得出结论——“引进日本高光效树整形技术,对全乡的果树进行大整形。”“要砍掉大部分结果的枝条?乡里是不是要和大伙儿开玩笑?”一些果农提出了质疑。

“一下子把许多结果的枝条都砍了,对于果农来说,那就是‘割肉’,确实很难。”葛根朝说,“我把聘请来的技术员领到自家的果园,带头修整,妻子收拾着满地被砍掉的树枝泪流满面。就这样,也才有少数村民跟着进行了修整。”为了追求高产,该乡社堤村老果农陈君明的3亩多地,就栽了207棵果树,树冠小的时候效益还可以,可是树长到盛果期的时候,由于树冠过于庞大,受光差了,苹果品质下降,年收入一下降到了3000元左右。虽然减产,但陈君明扭着就是不肯“改造”。后来,葛根朝靠着自己的威信拍着胸脯说:“你先改造10棵做个对比,如果这10棵树赔了,我照单全赔给你。”第二年,由于果实大而均匀,陈君明家“改造”的这10棵树平均增产12千克,光这10棵树就增收了500余元,这下,陈君明尝到了甜头,主动把果园的树全都进行了整形。

这一次大规模果树整形实验的成功,最后终于使该乡的果业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让全县的果农们走出了一条生产优质苹果的新路子。

“我父辈们也都是种地出身,我自己也种植了9亩多果园,所以自己动手学技术,并在自家的果园里实践,总结起经验来也容易。”葛根朝说,打铁还得本身硬,自己不掌握技术,空口白牙不能服人,所以县里只要来专家讲课他从不缺席。他还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组织各村的干部一起学习,有时候还自费去陕西等地“取经”,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掌握了许多果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成了乡里的“乡土专家”。走进他的书房,各类果树技术类书籍和笔记总结占了一多半屋子,其中,学习笔记就有30余万字。

由于葛根朝懂技术、又能亲自上手修剪果树,所以成了全乡果农的“香饽饽”,只要谁家的果树出了问题,他总是随叫随到。沟南村村民冯荣璋说:“老葛虽然是乡干部,但从来都没有摆过架子,他为人随和又懂技术、懂政策,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果农都靠种植苹果奔上了致富路。”近几年,该乡苹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68万亩,产值达到了3600万元,果农人均纯收入5600余元。果农们开玩笑道:“这几年我们闻着苹果的香味就走上致富路了。”多年的经验告诉葛根朝,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发展。

去年,他又倡导在全乡建立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黑光灯无害防治技术、培育SOD功能苹果和艺术苹果、推广果园生草覆盖、铺反光膜等20余项新技术。至此,东城乡示范园区被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科技示范基地。如今,50岁的葛根朝又萌发了办农家乐、引进快乐采摘、果树认领托管等产业链拓展的新想法。现在该乡的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和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启动,他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忙碌状态。

本报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