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襄汾县帝尧文化之都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从2012年开始,凭着一股对戏剧艺术的痴迷劲头,依托现代公司的运作模式,组建起一流的戏剧演艺团体,常年赴基层演出,所到之处,掌声阵阵,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让蒲剧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在丁陶大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戏比天大”就是对戏剧艺术要有痴迷热爱、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王建军的内心世界,这种精神已深深融入他的脊髓。上世纪60年代,王建军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耳濡目染中让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学期间,他一直是学校宣传队成员。毕业后,先后在七一水库建设兵团文艺宣传队和县蒲剧团工作,参加了《红灯记》《沙家浜》等大型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积累了深厚的戏曲功底。县剧团解散后,他牵头本县及周边戏迷票友组建戏曲轻骑队,活跃在临汾及运城地区。
每次演出,他们都本着“戏比天大”从艺理念,精心演好每个角色,获得了观众赞许和认可。
县蒲剧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晋南地区有名的地方剧团,名家辈出,辉煌一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旧有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剧团瘫痪停止演出近十余年,团里职工工资无着落,保险金无人交,五六十人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曾经是县剧团成员的王建军,振兴蒲剧责无旁贷,主动请缨,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对原蒲剧团人员进行重新组合,筹建襄汾县帝尧文化之都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白手起家开始艰难创业。
县委、县政府对王建军给予了大力支持,从上级部门为他争取到一辆流动舞台车。县委书记王国平专门作出批示,在丁陶文化广场为公司落实了办公场所。县长张宏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建廷都在百忙之中给予具体指导。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积极帮助协调办理完善各种手续。
但公司运营面临的艰巨任务还要靠王建军来完成。没有资金,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自筹80余万元购置了演出所需服装、道具、乐器、幕布等设备。没有优秀演员,他不惜重金聘请各地蒲剧名角,邀请任晓明等四十余名专业演员加盟公司。没有练功场地,他借用柴寺村舞台作为训练场地,每天天刚亮就开始紧张排练,在剧目的编、导、演上进行大力创新,在演员的责、权、利上进行明确,在管理的精、细、活上进行严格要求。排出了本戏《六月雪》《清风亭》《宋公密传》《明公断》《薛刚反唐》《芦花》和折子戏《舍饭》《苏三起解》《骂殿》等剧目。
2012年元月31日,襄汾县帝尧文化之都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丁陶文化广场举行揭牌仪式。2012年,他们排练了大型历史剧《忠义侠》《双官诰》《鞭打芦花》《金麒麟》《兰梅记》等大戏。2012年,在“龙腾丁陶”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中,他们承担了4天7场次的戏曲演出,丰富两节期间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3年,“金蛇闹春”系列戏曲晚会在丁陶广场科技报告厅鸣锣开演,他们演出了《六月雪》《妈妈的玉镯》《明公断》《政法书记》等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为全县人民献上了一道戏曲大餐。成立至今,南到三门峡,北至霍州市,在临汾、运城两市的各个市县,处处留下了王建军和公司员工演出的身影,自2012年2月31日至11月31日,高标准演出435场次。
2013年至今,共演出360多场次。
他们依托流动舞台车,搞好送戏下乡,重点是把戏送到没有舞台的乡村、偏远山村和多年来未唱过戏的乡村。当陶寺乡东坡老人们看到王建军等人的到来时,感慨地说,“这是解放以来我们村唱的第一台戏啊!”为了弘扬正气,抨击邪恶,他带领员工编排了现代眉户戏《政法书记》,并在科技报告厅向全县干部群众进行汇报演出。
为了服务襄汾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战略需要,他结合“赵氏孤儿”故事,邀请有关编创专家进行再创作,编排出全新历史剧《赵氏孤儿》,目前,该剧已排练完成并进行汇报演出,成为公司一个品牌产品,并申报了全市五个一工程。
今年4月22日至25日是临汾市综合性演艺剧场——梨园堂《我的剧场》启动之日,王建军和他的公司应邀演出了系列蒲剧经典剧目。
去年以来,公司先后被县委评为“两节文化系列活动突出贡献奖”、“龙腾丁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全县“三干”会上,县委、县政府授予“转型发展先进奖”。2013年3月,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召开,王建军被授予“全市十佳文化产业带头人”。通讯员邓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