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苛求荣誉,只是对教书情有独钟,对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去关爱……”从18岁走上讲台以来,她关爱留守儿童、体恤贫困学生,她的爱向一个山区明天的未来,注入了女性的善良、执着和温暖;25年扎根讲台,她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将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钟爱的园丁事业。她叫常爱红,是永和县城关小学一名平凡却不普通的教师。
1989年9月,年仅18岁的常爱红从隰县师范毕业,她毅然加入到教师的队伍里。
90年代的永和,经济还很落后,课本之外,学生们没有课外书看,常爱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发动班上的孩子们一起起早贪黑捡废品、卖废品,买回102册珍贵的图书,办起了“红领巾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望知识灯塔的窗口。
2000年起,她在自己所带的班里发起了“爱心假日”活动,利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无间断地为全县孤寡老人、残疾人洗衣、扫院、理发、料理家务,把欢乐和希望送给了需要帮助的家庭。许多年来,这一持之以恒的善举在造福身边社会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2010年,常爱红接任六(4)班的数学老师,班上有一名学生叫刘娟,因患小儿麻痹症,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行走也不方便。由于刘娟的父母都是农民,加上家中姊妹多,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刘娟边上学边捡破烂,同时攒钱为自己看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常爱红一面在班里开展了“关爱同学、共同成长”的主题班会,一面动员全校师生伸出友爱之手,为刘娟募得捐款3300余元。
针对班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现状,常爱红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个人小档案,哪个孩子家住哪里、经济状况如何、父母在哪里打工、电话号码是多少、孩子哪一天生日……与留守儿童息息相关的信息都被常爱红用小本子记录下来。每个星期她都会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挨个儿到留守儿童家中去家访。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每逢这些孩子过生日,她不仅掏钱买回蛋糕,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给孩子过生日,还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机给远方的父母打去长途电话。
除此之外,她对班上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格外关注。有些孩子品学兼优,但家里条件很差,她常年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资助这些孩子。几年来累计出资两万余元,先后资助了50多个家庭困难的孩子。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常爱红摸索自创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先学后教,合作交流”生本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个个都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勇于合作的意识,人人都有了独立思考、敢于展示、认真作业的好习惯。“先学后教,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不止受到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还得到了县教科局、市教研室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经在全县推行。
因为超前的教学设想、大胆的创新理念,常爱红多次承担全县教师业务培训任务,还承担着省、市、国家级实验课题,如“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生本课堂”模式的创建等,成为公认的永和县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
2010年6月,在“省语言文字示范校”检查验收时,她所作的示范课《确定位置》受到省、市验收组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5月,在“省德育示范校”检查验收工作中,她所作的示范课《比例尺》再次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2012年5月,教学录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质课一等奖;2013年4月,山西省教育学会“小学课改精品课”曲沃现场会上,她所作的精品课荣获一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她所带的学生李佳丽、王艺蕾等5人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2009年,山西省小学生趣味数学大赛中,赵磊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赵玲等4名学生获三等奖;2014年,全县六年级统考中,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均分为91.8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2%,又一次夺得全县第一……“我愿做山区教育的常青树,我想跟孩子们一起学会怎样做人和爱人,如何尊重人和帮助人……”山梁挡住了阳光,常爱红,这个将青春扎根山区、将爱心奉献给学生的山区教师,正沿着蜿蜒山路,擎烛前行!(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安月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