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永和县城关小学的老师常爱红一直坚守着当初的信念——把教师当作事业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有爱心和耐心,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
三尺讲台,一群质朴的山里娃,那便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将青春全部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她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基层教师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的壮举,只是用满腔热情和不懈耕耘,展示了一名山区教师的平凡和伟大。
“做我所爱,爱我所做,把教师的事业干好!”
深秋时节,走进永和县城关小学,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校园,听到了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这是这个山区小城最好的一所小学,因为管得好教得好,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
前来迎接记者的是面带亲切笑容的常爱红老师,当提起她刚刚获得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时,她连连摆手:我只不过做了一名老师应该做的。”今年43岁的常爱红是土生土长的永和人,1989年,仅18岁的她从隰县师范学校毕业。当时,有不少同学都抱着闯一闯的想法,走出了大山寻找自己的梦想,而她毅然选择了教育行业,加入到教师的队伍当中,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当时我们班有17个同学,只有三四个人当了老师,其他人都转了行。”常爱红说,她母亲便是当地的一名教师,在母亲耳嚅目染下,她从小就有一个想法,将来也像母亲一样,做一名教师。
毕业后,常爱红回到永和县城关小学,这也是她曾经上过的小学。重新回到母校,由一名学生变成一名老师,角色的突然转换,令她激动的同时也有些忐忑和担心。
“学校里还有好多教过我的老师,当时真的担心会教不好。”刚到工作岗位,常爱红有着较重的思想包袱,母亲鼓励她大胆放开去干,向同事多请教多学习。
常爱红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一有不懂的地方,便向同事请教,有困惑的时候,向母亲寻求帮助,以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法。
“毕竟是刚当老师,处理事没有经验,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感觉比较难。”常爱红坦言,在初为人师的那个阶段,母亲给她的帮助特别大,教她“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在母亲的帮助下,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而且做得特别好。
上世纪90年代的永和,经济还很落后,课外书更是不多见。“班里有条件较好的学生带来几本课外书,大家争着抢着看。”常爱红回忆,当时看到这一场景时,她就考虑一定要购买一批课外书,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经过反复思索,她和孩子们起早贪黑捡拾废品,用卖废品的钱买回了102册珍贵图书,在班里办起了“红领巾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望知识灯塔的窗口。
“我并不是数学天赋特别好的人,出于工作的需要,我选择了数学教学。”常爱红埋头苦干,用心钻研,用自己的勤奋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自创了“先学后做,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生本教学模式,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勇于合作的意识,人人都有了独立思考、敢于展示、认真做作业的好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县教科局和市教研室的肯定,永和县教育系统正在推行她的教学模式。
“用心对待学生,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做人的道理,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健康成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献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常爱红信仰的座右铭。
常爱红崇尚爱的教育,她爱生如子,教学之外,还将精力投入到关爱学生当中。
2000年起,她在自己所带的班里发起了“爱心假日”活动,利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无间断地为全县孤寡老人、残疾人洗衣、扫院、理发、料理家务,把欢乐和希望送给了需要帮助的家庭。多年来,这一持之以恒的善举在造福身边人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2010年9月,常爱红接任六(4)班的数学老师,班里的刘娟因患小儿麻痹症,丧失了说话能力,行走也不方便。由于刘娟的父母都是农民,加上家中姊妹多,生活一直很拮据。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刘娟边上学边捡破烂,以便攒钱为自己看病。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常爱红一面在班里开展了“关爱同学、共同成长”的主题班会,一面动员全校师生伸出友爱之手,为刘娟募捐。在她的奔波努力下,共为刘娟筹得捐款3325元,减轻了她家里的负担。
“常老师是我们县里的好老师,也是个好人。”时隔4年,提及当年的事情,刘娟的父母依然感动万分。
在常爱红的办公桌上,一张学生联系通讯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通讯录上记录了学生们的详细情况、父母工作状况和联系方式。
“刚开学不久,现在还没统计完。”常爱红说,她要尽快将这些信息完善,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
多年来,针对班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现状,常爱红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个人小档案,他们住哪里、经济状况如何、父母在哪里打工、电话号码是多少、孩子哪一天生日……与留守儿童息息相关的信息都被她用小本子记录下来。每个星期,她都会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挨个儿到留守儿童家中去家访。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每逢这些孩子过生日,她不仅掏钱买回蛋糕,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给孩子过生日,还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机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
除此之外,常爱红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格外关注。有些孩子品学兼优,但家里条件很差,她常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资助这些孩子。几年来累计出资两万余元,先后资助了50多个家庭困难的孩子。
让常爱红感动的是,她用爱心浇灌、用真心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回报。201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常爱红因为忙于准备上午的教学,没顾上吃早饭。班上一个学生来到办公室,将一个夹着鸡蛋的饼子递给了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常爱红十分诧异,倒是学生先开了口。
“老师,我病的时候,你还带我看病买药,我看你早上一直在备课,没吃早饭,就先吃个饼子吧!”这名学生把饼子放到办公桌上,撒腿跑回了教室。
拿起散发热气和鸡蛋香味的饼子,常爱红的眼泪流了下来。“这些孩子太可爱了,他们太懂事了。”还有一次,常爱红像往常一样正在讲课,突然胃一阵一阵地疼,实在忍不住了,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情绪,她来到楼道里蹲在地上,希望能缓解一下将课上完。就在这时,一名学生端了一杯热水出现在她面前。当时特别感动。”疼痛缓解后,常爱红便回到教室坚持上完了那节课。
“凭心而论,我并不苛求荣誉,只是觉得我对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爱,对教书也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偏爱,并且渴求把它做好。”怀着一颗平常心,常爱红对教育执著自信,怀着一颗慈母心,对学生无私关爱和付出,这赢得了众人对她真心的尊敬,学生对她真情感恩,家长们都渴望把孩子转到她的班级里,这是对她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她最高的赞誉。
“全国模范教师荣誉是认可,更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今年全国教师节表彰中,常爱红被教育部和人社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这是对一名教师工作的肯定,也是一名教师最高的荣誉。
“咱做的事,好多老师也都做了,平时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常爱红笑着说,她的工作就是在婆婆妈妈中进行。
这几年,常爱红在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永和县城关小学的副校长,负责德育教育相关工作。
2010年6月,在“省语言文字示范校”检查验收时,常爱红所作的示范课受到省、市验收组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5月,在“省德育示范校”检查验收工作中,她所作的示范课再次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2012年5月,教学录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质课一等奖;2013年4月,山西省教育学会“小学课改精品课”曲沃现场会上,她所作的精品课荣获一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她所带的学生李佳丽、王艺蕾等5人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分别获二三等奖;2009年,山西省小学生趣味数学大赛中,赵磊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赵玲等4名学生获三等奖;2014年,全县六年级统考中,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均分为91.8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2%,又一次夺得全县第一……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硕果。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多年来她一直带高年级学生。让常爱红自豪的是,25年来,所带的学科成绩始终居全县前列。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不仅完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有多人考上了中专和大学院校,还有的学生在国外工作和留学。
每年教师节,常爱红都能收到学生们发来的祝福短信。“常老师,节日快乐,谢谢您,您一定要多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永和县的孩子们需要您。”常爱红翻出一条短信,这是在北京工作的一位学生发来的祝福问候短信,诸如此类的短信,手机里存了不少,她都没舍得删除。
因为工作优异,2008年以来,常爱红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山西省先进集体”爱心班集体”山西省少先队特色中小队”等,16名学生先后被评为省、市“三好学生”。常爱红本人更是获得荣誉无数,学科带头人”省优秀班主任”省教育能手”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级名师”等,此外,她还连续10年被评为永和县模范教师。2012年,常爱红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永和人物”。
“我愿做山区教育的常青树,我想跟孩子们一起学会怎样做人和爱人,如何尊重人和帮助人……”常爱红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事迹,在平凡的教师工作岗位上,她倾尽自己的心血,通过自己的奋斗和付出,改变了山区教育的面貌,改变了无数山区孩子的命运。面对未来,她依旧满腔热血,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永和县的教育再添重彩。
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