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房舍整齐划一依次排开;一个个羊圈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一只只羊儿肥硕健壮、悠闲自在……10月27日,记者来到尧都区西山脚下——金殿镇峪里村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这样的一幕情景,整个养羊场有上千只羊,俨然一座现代化企业。
“我们要在峪里村建立一个煤炭资源产业转型发展的样板,以合作社带动农户联动发展,共同致富。我们要让老百姓看到,即使不开山炸石、不上山伐木、不搞私挖滥采,照样也能增收致富。”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国峰开门见山地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村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到处私挖滥采、开山炸石,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在小煤窑盛行时,王国峰靠搞运输业赚得“第一桶金”,走上了小康路。虽然自己富起来了,但是每每看见村子里绿山变成了秃山,不少乡亲还在温饱线上徘徊,王国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光我一个人富起来不行,必须找到一条绿色、风险小的致富门路,让老百姓都富起来。”他的这一想法与王中山不谋而合。
为此,王国峰和王中山先后到山东、陕西、运城等地考察项目,听取省、市养殖专家建议,寻找适合峪里村持续发展的项目。经过三年多的考察论证,他们认为养羊业适合峪里村发展。因为峪里村历来就有养羊的历史,周边茂密的草丛及农作物秸秆为养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但是,国家明文规定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禁牧养息、恢复植被”,因此,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放弃传统养殖方式,走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的道路。于是,他们决定建设种羊养殖场,并成立了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设种羊养殖场需要资金300多万元,钱从何而来?王国峰和王中山首先想到的是贷款。但是,由于峪里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金融机构对他们不信任,怕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因此并不支持。为了跑贷款,他们开始了漫长的跑贷之路。他们天天往城里跑,一年365天,几乎有300天是在农行跑贷款,时常是工作人员还没上班,他们就在农行等着,一次次地跑、一遍遍地讲,和银行的人一起下班,甚至下了班还要跟工作人员软磨硬缠。他们的执着和真诚终于打动了农行工作人员。他们从银行贷到200万元,又自筹150万元,种羊养殖场才开工建设。
2010年5月,种羊养殖场建成50亩的饲养园区,水、电、绿化等设施全部配套。第一批选购优质种羊、基础母羊,繁育羔羊。他们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为社员提供“六统一”的服务,即统一培育优种公羊、统一选育优种母羊、统一配置健康饲料、统一育肥断奶羔羊、统一羊群防疫治疗、统一保护价销售。并与社员签订饲养回收协议,为协议饲养户提供怀羔母羊,回收断奶羔羊。饲养户与合作社结算,按相应付出的劳动成本计算各自所得,尽最大可能维护饲养户的利益。为了尽早让村民享受到科学养殖带来的甜头,合作社多层次全方位为社员提供种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解决了社员发展生产无技术、无资金、销售无保障的困难,极大地调动了社员联动发展种羊养殖的积极性。
“只有不断壮大规模与实力,才能赢得竞争、赢得主动、赢得市场。”王国峰介绍说,随着养羊规模日益壮大,合作社积极转换经营方式,创新养殖技术,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和省、市畜牧局、农大联系引进新品种,2011年,确定了以小尾寒羊为主的养殖项目。同时,引进无角道赛特、萨福克、杜泊种公羊100只,以小尾寒羊杂交后代母羊5000只作为基础母羊,通过自然交配,人工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杂交选育,筛选出适合本地饲养的杂交组合,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的成员已由当时的40户扩展到现在的300户,户均分散饲养5只母羊,社员年单项收入增加1500元。
“目前合作社存栏羊还没有饱和,四邻八村,周边县乡预订购买种羊的农户、商谈肉羊包销的客户络绎不绝。”谈及下一步打算,王国峰信心百倍地说,“合作社将再投资1000万元,再新建羊舍5000平方米,年底达到出栏高档商品肉羊10000只规模,辐射周边农户1600户以上,力争建成晋西南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专业养殖场,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