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下的烛光

2014-09-30 09:15: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从教33年来,她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教学成绩连年优秀;从教33年来,尽管一路风雨,但她无怨无悔;33年来,她就像燃烧着的“红烛”,照耀在大山脚下。她就是侯马市凤城中心校的教师许风玲。

1981年从隰县师范毕业后,许风玲被分配到侯马市上马办事处金沙学校任教,在这里,她把一个年轻教师的心、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学生。

有一年冬天,她的脚冻伤了,但仍顾不上休息,一瘸一拐地扶着墙根走,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使在场的每位师生为之感动。有了孩子后,产假未满她就急着上班了。有一次,只有几个月的女儿生了病,许风玲正在给学生上课,只能让丈夫一个人骑自行车带孩子去看病。医生问到:“她妈妈呢?为什么不带孩子看病呢?这孩子还太小呀。”丈夫笑了笑说:“她带毕业班,太忙了。”“那也不能不管孩子呀,太不像话了。”付出终于赢得了回报,许风玲带的毕业班参加小考,终于让金沙学校这个一向“剔光头”的学校以优异成绩位居全乡榜首。金沙村的老书记亲自来学校奖励她,学生家长拿着鸡蛋、红枣前来学校感谢。

面对此情此景,一向坚强的许风玲流泪了,这泪水既有对父老乡亲的感谢,也有一个教师对自己成绩的肯定。

1985年,由于工作的需要,许风玲来到了河东学校任教。学校考虑到她的孩子还小,便给她安排了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可她又找到校长说:“我回来就是给家乡教育事业出力的,还是带毕业班吧。”许风玲接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秩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她讲的课更是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此后的几年里,许风玲一直从事毕业班的工作,她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回家,她所带的班级连续三年取得凤城联校小考冠军,被学生家长誉为“常胜将军”。

1986年的麦收期间,其他班级的老师都放假回家收麦子去了。许风玲为了给学生补上欠缺的基础知识,天不亮就起床,先把地里的麦子收回家,随便吃上几口,就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由于心急上火,一天中午,许风玲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鼻血直流,摇摇晃晃地晕倒了。不知过了多久,被学生抬到床上许风玲睁开了眼,当她看到孩子们有的端着水为她擦洗鼻血,有的在喊着她的名字,她欣慰地笑了,眼泪也夺眶而出。她感动地说:“同学们,谢谢大家。老师没事了,咱们上课。”这时,外面忽然又下起了大雨,尽管家里没人,院子里还晒着麦子,但许风玲还是一心一意地为学生上着课。等她放学回到家里,麦子早已被雨水冲得满地都是。

2004年,许风玲得了严重的颈椎病。

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间稍微长一些,就觉得头痛、头晕,她只有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把作业带到家里批。在家里,她靠在床头上,脖子枕着床头,脸朝上,把作业放在肚子上仰着头批改。学生们知道后,一个个给她出主意、想办法:“老师,要不给您的屋顶上装块玻璃吧”;“老师,您躺在椅子上给我们上课吧”;“老师,您还是别批作业了……”许风玲欣慰不已,她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能这样,老师的颈椎病就好了一大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由于许风玲的付出,老百姓对她伸出了大拇指。从此,她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许老师,你什么时候能教我家的孩子呢?”同时,许风玲也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2001年她荣获山西省优秀教师、2006年获得侯马市学科首席教师、2009年获得临汾市扎根山区优秀教师、2009年获得侯马市十大名师,2010年获得临汾市模范教师,2011年被评为临汾市政府模范教师,当年年底又被评为侯马优秀人才,2012年获得了临汾市“五一”劳动奖章,她的先进事迹曾多次在多家媒体刊登、播放。

如今的许风玲已是知命之年,却依旧耕耘在三尺讲台,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

她从未比年轻的教师少代一节课,从未向上级提出过一点的困难,也从未向领导提出过减轻自己的负担,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山区里的每一个孩子,她无怨无悔!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