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毛力华是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从1996年毕业至今,她已经从事聋哑儿童教育18年之久。
1996年,20岁的毛力华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了特殊教育学校。那时侯,她没有一点教育经验,更别说要在短时间内承担教授聋哑儿童的重担。为了更快适应,她就跟着聋儿班的学生学习基本的沟通技巧。“我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上课有不懂的地方,也会耐心地向老师求教。手语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沟通方式,所以学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中,毛力华说这里就是她奉献全部青春的地方,这些聋儿中有些是不会说话的,有些孩子的智商稍微弱些,还有些孩子能勉强发出声音。”2000年时,毛力华曾带过一个小女孩,也是当时唯一会说话的孩子,每当这个小女孩甜甜地唤她一声老师时,毛力华的心几乎被融化。“跟孩子们在一起不为名,不为利,收获最多的是感情。”“那次是半夜,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传了哭声,仔细分辨,原来是一个已经毕业的孩子打来电话。我当即对孩子进行了安抚,并联系到了孩子的家长,等到孩子平安之后才睡了个踏实觉。”毛力华感慨地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很多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后,第一个求助对象都是老师。在这些学生眼中,老师甚至比父母还贴心,自己需要什么老师一眼就能看穿。
毛力华还教过一个身患低血钾症 的孩子,这时她的任务就不仅仅是教学了,还兼任生活老师,只要孩子有一点不舒服的症状,她总会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就诊,联系家长等活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毛力华当班主任时,对每个学生入校情况问询登记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诸如学生的身体状况,父母的联系方式,家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学生致残的原因,是否接触过治疗等等方面她都会做全面了解。现在,她已经成为学校教研处的主任,与老师们一起不断学习,共同提升业务水平。谈及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她说:在与这些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用心交流,不要流露出来他们与别人不一样的表情。
因为他们自身比较自卑,心理比较敏感,老师脸上稍微流露出一点与平日不同的神色,这些小孩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这么多年,我从未想到过累,从没觉得苦。我就是觉得跟孩子们在一起生活非常愉快,只要付出真心,用真诚和他们交流,他们就把你当成亲人一样看待。”毛力华所教的学生,有些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但一直把她当成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这些学生,有些成为了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有些人从事美容美发行业,也有人专攻面点制作,有些人痴迷于工艺美术,有的人在按摩界成为了佼佼者。最让毛利华感到自豪的是,其中一名学生,被选为残奥会的火炬手之一。“2008年,我带着学校十几个孩子前往太原,参加残奥会开幕式演员的遴选,最终有8个孩子被选去表演《星星你好》这个节目,我就是当时的带队老师兼手语翻译。”回忆起这些往事,毛力华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感。
记者弓佩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