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有:一片赤诚为乡亲

2014-10-10 08:38: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做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就要时时刻刻把乡亲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努力让他们生产顺利、生活舒心。”这是洪洞县明姜镇东董村党支部书记张兰有时刻挂在嘴上、印在心里的座右铭。

东董村位于明姜镇西北,全村1300余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左右,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是明姜镇富裕文明村之一。张兰有从事农村工作已经30多年,除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之外,更为村里在水、电、路、渠等方面办了大量惠及民生的实事。

张兰有出生于明姜镇东董村一个普通家庭,在部队入党,当兵7年间表现积极、成绩突出,荣立了一次三等功,先后被评为“五好战士”、“模范党员”等荣誉称号。1990年任东董村党支部书记至今,1995年至2000年间受上级党委政府委托,他兼任西董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圆满处理了一些有关霍侯一级路的遗留问题,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

张兰有清楚地记得那条5000米的防渗渠,在那个人工年代是怎样打起来的。“当时村民还是义务投工,热情高涨,干劲冲天,这让我非常感动和欣慰,同时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不同一般。”张兰有介绍说,曾经“浇地难、浇地贵”让村民常年不见笑容,也让他这位返乡的军人心急如焚。军人风格和人民公仆的情操以及干事创业的精神,让张兰有下定决心,克难攻坚,彻底打一场人定胜天的水利“攻坚战”。

这条5000米的水渠在霍泉北干出口至一级路南北两面,涉及到东董村700亩地,中间这条渠多少年来被水冲了有一人多深,仅土方活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张兰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明白土沟渠每浇一次地就会浪费或者夺去人民的保命水或血汗钱。人心齐、泰山移,张兰有第一次见证了民众的力量。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张兰有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同命运与共呼吸的乡情关系。

在农村干部中一些人认为群众工作难做,还有一些人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准则,能凑合一届就一届。一些朋友私下里常劝张兰有说年纪大了、干的时间长了会得罪人,干的事多了会带饥荒,要想办法慢慢收摊。张兰有听了一笑置之。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村民,然后才是一名干部,况且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性格让他做事雷厉风行,军人的阅历使他懂得了策划人生。村里每干一件大事,在他脑海里总要无数次地运作,每一个细节的难点、开支、效率,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情况,都不容忽视。

张兰有介绍说,水电渠是关系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所以他们建立了水塔,标准是全乡最高的,安装变压器10万元以上;筹资10万元以上用于水管、管道安装;筹资20万元建机井房大院;打井达18余万元;浇地管道铺设约计3800余米,筹资30余万元;综合阀门管道12余万元,共计筹资220余万元。

沿一条硬化路在东董村村北约一公里处,东董村水塔高高地矗立在绿色的田野上,格外引人注目。塔身上部有一行标语醒目地展现在过往人面前:关注民生永为本,细水长流情更浓。机井房大院,迎面大照壁又是一行标语:共享清洁水源,同建和谐新村。三副对联标语从不同程度地道出了东董村人的心声。

该村共产党员、村委班子成员、技术人员介绍说,水塔不仅仅是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在原有水地的基础上,同时还新浇旱地200亩,结合打渠工程又可延伸浇滩地800亩以上,全村所有耕种地均可旱涝保收,使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这项工程2013年初策划,2014年收工,时间上的紧迫,使张兰有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难以想象的辛劳。

2013年,张兰有筹资40万元为村民打通硬化2条路,一条在村北、一条在村南,不但打通了东董与西村的田间道路,而且标志着将东董村的硬化路延伸与霍侯一级路相通,为村民耕种、收获、走亲访友、经商出行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

今年,张兰有积极筹资30余元,完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北面住房新增4间,西边新增3间,东边新增4间,提高了办公室设施和文化广场的档次和作用。每到农闲不少200余人在文化广场上活动,场面宏观,创东董村先例,受百姓好评如潮。壮大集体办公条件的同时,更凝聚了村委班子的战斗力。

多年来,东董村被省、市、县、乡各级领导授予“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功勋村”等荣誉称号,张兰有先后荣获“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治汾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老牛深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张兰有这位64岁的党支部书记,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东风,宝刀不减当年,雄风展红党旗,用军魂、党魂和乡情谱写了人生壮丽的诗篇。他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他心系群众冷暖,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把一桩桩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