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传奇人物——力空法师

2014-10-14 09:50: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1932年(民国二十一壬申)的七月初一,双塔寺内诵经声与空灵的木鱼声绕梁不绝,好友再三劝阻任重远不予其剃头,最终,他还是选择在双塔寺院内一唐建塔下落发,当这三千烦恼丝落地那一刻,也注定了这个法名力空的和尚将代替任重远的存在。”记者脑中还原着《念死法师年谱》上记载的任重远出家的这一场景。

任重远出家的消息曾引起省城乃至全国各界的震动,在并(太原)许多故友,有的修书相劝,有的拦车阻挡。然任重远百折不回。毅然在双塔寺塔院唐建塔下由妙舫法师剃度,并赐法名昌意,法号力空。

当时太原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上层社会不少人为这样一位有才有识之士遁入空门而深感惋惜。在民国年间,时任几任县长的任重远决定遁入空门,这一消息在当时几乎震惊了山西政界乃至全国。

出家为僧皆有缘由“民国二十一壬申二月初接家书,报以乾三病死,出家之意,遂以决定。”可能正是四子的病逝,让任重远出家的心意已决,但出家之意并不是一时冲动。说起力空法师与佛结缘要从他的俗家名说起:任记云是他的乳名,光绪十七年辛卯,在先祖父智齐公修理本村(赵城县)佛庙大殿落成的第二年出生了。三岁之时,喜欢随从大人到任宅旁的菩萨庙送灯。

光绪三十一年乙己十五岁,是年逢考试,先生改考名任重,三十三年丁末,熟读经书。二十六岁时,偕同学出游佛峡万圣寺,得识化祥上人。二十七岁时,散步村外龙泉寺游观,顿萌出世之念。

民国七年改官名为任重远,自此开启仕途之路,先后任河北阳原、灵寿、行唐和山西定襄县长,一度进至第一级俸,但与佛法还是有莫大渊源。民国九年时有一大师送他一尊五寸高的铜佛像,直至出家都随身未离。民国十四年,与石膏山的波罗上人结缘,并获赠《楞严经》一部,《印光文钞》两本。民国十六年为与兴唐寺授沙弥戒之期赶赴兴唐寺,始知礼在寺院,请波罗上人介绍皈依住持妙舫和尚。民国十七年奉命调任行唐县任,时政府有废除庙宇神像之命令,为保存寺庙佛像出示告示免遭损毁。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八月,任重远闻知妙舫法师在太原双塔寺开坛传戒,他先期投入双塔寺,依妙舫法师披剃出家,继而受比丘戒,法名昌意,法号力空。力空出家前曾任数届县长,且颇有政声,不知这位号称百里侯的县太爷,何以走上出家当和尚之路?促成任重远出家的真正原因,是对政界黑暗的愤疾。他从政期间,耳闻目睹官场的腐败倾轧,深感一位清高正派的知识人士没有出路。

任重远的孙子任承教回忆到:爷爷任重远说过他念宦途不可久恋,辞职回乡。爷爷欲把自己存入银行的大部分的俸禄——银元取出,不成想民国把货币改成了法币,存入的是硬通货,取出的是有几大箱子之多法币。然而,从任职地河北行唐县回到赵城,这些纸钱也随形势变得一文不值。

“当时家家户户都习惯糊墙,而法币那红黑蓝的颜色似乎还好看些,就都当做了糊墙纸,有的还用来当厕纸。”任承教想到小时候看到的一些场景。当时有一个《霍山志》马甲鼎的序文说:山西自经庚午之变,败军坌集,流亡满地,上人(指力空)目睹心伤,感同类之相残,厌五浊之悲苦……旋受三聚净戒。”所谓“庚午之变”是指1930年蒋、冯、闫大战,结果冯、闫败北。)任重远出家的时间,与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恰好巧合,国民党在东北的不抵抗政策,近在咫尺热河也随之沦陷,打断了他政治抱负,也是他出家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任重远是厌其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不能抵御外侮,同时深恶官场腐败,而又苦于寻不到出路,加之对释家教义颇有好感,感觉“适吾口味”,故而遁入空门,移住太原城南双塔寺。

智取土匪为民办事任重远奉命任职于当时的隰县义泉二区区长,当时隰县还是晋西的一个偏僻小县,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秩序较乱。到任后,他就着手整顿社会治安,帮助群众发展经济。他遍访民众,穿的都是粗衣布履,他了解到当地利弊,决心兴利除弊,为民造福。然而这一带土匪猖獗的现象较为严重。

从任承教口中得知,在他小时候爷爷任重远还给他讲过这一时期的故事:针对黄土五鹿山一带盗匪猖獗、民心不安的状况,任重远苦想良策,武攻,区政府没有武装,也没有枪支弹药,而土匪深居大山,而且匪首手持双枪,靠上边也是远水不解近渴,也只能靠智取了,于是他采取了与匪首交朋友的方式。

“爷爷的胆识过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于是,任重远一人深入虎穴。他带着助手任有宁、张汉臣2人空手进入匪窝。他们佯装拿着礼品去结识当时的匪首,以如此的胆识和智慧,任重远也很快得到了对方信任。随着时间的消磨,匪首也放松了警惕。有一天,他与两名助手又进入匪巢,他递给助手一个信号,个高力大的张汉臣与他抓住了匪首,机灵的任有宁则迅速从枕头取走匪首的枪,三个人齐心合力制服了头领后,任重远对众多土匪喽啰进行劝导,让他们改邪归正,回家务农,而对村民反映的罪大恶极者予以惩罚,消除了当地匪患,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当地人方能安心务农持家。他成功地消除地方匪患,在民国当年的文化与功劳双向考核中,给他记了一大功,他的俸银也加了级。

任重远敦厚耿直,体恤民情,在任期间殚精竭力为民众办实事。为官清正廉明,为了勉励自己,他一到定襄任县长,就在县衙公堂上设置照镜一面,名曰“我镜”,著有《我镜铭》并序,刻石示鉴。

抢救《赵城金藏》功不可没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赵城。当时任重远已经出家,任赵城县广胜寺的住持。抗日前夕,著名的《赵城金藏》被发现,当时藏于广胜寺内。1938年2月,当时的广胜寺住持力空为了保护《赵城金藏》的安全,将它藏于寺内飞虹塔的二层楼上,并封闭了塔口,谢绝游人观瞻。

然而残暴的日本侵略军早就知道此书的价值,自1940年起便多次到广胜寺询问经卷下落。至1942年日本政府从国内派出一支所谓“东方文化考察团”来到中国,并声称要于农历三月十八广胜寺庙会期间登塔游览,显然是为《赵城金藏》而来。

不知所措的力空法师急走10多里路,来到当时设在兴旺峪的抗日县政府讨论此事,当时的县委很重视,提出立即抢运佛经的建议,并当即召开县委会,商讨对策,同时还向晋冀豫边区太岳二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史键请示,当时回复说由县委组织抢救,且一定要在敌人登塔前把金藏转移出来。

当时的情形,要转移4000多卷经书出来无异于虎口夺食。

1942年4月25日,据庙会尚有6天。这天晚上抢运经藏的工作有序展开,力空及几十位僧人也参与抢运。经过一夜奔波,终于转移到了太岳根据地。任承教说,爷爷告诉他,经书运走后,他与众僧重新布置了现场。当日本鬼子来到广胜寺向他索要经书时,他说经书被八路军抢走了,多疑的日本鬼子“唰”地拨出了刀,架在了爷爷的脖子上,沉着冷静的力空法师将鬼子领到了现场,力空方才躲过一劫。全国解放后,赵城金藏》又运抵北京图书馆保存,成为其镇馆之宝。

致力佛事蜚声海外力空满腔热忱致力于佛教事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名僧。

1957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同时被推选为传戒座谈会委员。1959年,赵朴初先生参观草堂寺,与力空促膝而谈,甚为契合,从此二人过从甚密。1962年,赴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期间,抽空编写山西省佛教历史,同年6月,召开省佛协第二届代表大会,被推选为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此时力空已是72岁高龄。73岁时被选为石壁玄中寺住持。

《念死法师年谱》上还记载到,1965年,75岁的力空时任玄中寺主持时,3月、5月先后做两次招待日本佛教徒来晋暨玄中寺参观游历,并写有游观纪要,可见其佛法造诣已不限于本国。

洪洞县堤村乡跃上村力空的小外甥,古稀老人马应运介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以首相身份于1975年访问太原时,还专程到玄中寺膜拜力空。得知他所仰慕的力空法师已于三年前圆寂,甚为悲伤,合十默立追念。当时田中角荣是佛教团的成员之一,这些都是他们回访交城玄中寺时,该寺的主持告诉他们的。记者 王隰斌 遆红戎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