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卓婧,是个开朗活泼的90后女孩,初次见面很难将她与国学的古典挂上钩,但就是这个年轻时尚的小姑娘终日以读经为伴,国学经典为友。走进古卓婧的国学堂,一首《唐诗新唱》,几排古香古色的红木课桌,学堂正前方悬挂着的孔子画像,平时在电视剧中见到的私塾模样映入眼帘。
在古卓婧看来,还原最古老真实的私塾模式,以带读,齐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领悟国学内涵,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让国学经典走入日常生活中,让民族文化得以继承。
“‘读经’并不是读经文,而是读经典。”古卓婧告诉记者,诸如《大学》《论语》《老子》《弟子规》《孟子》等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为人、为事的道理是终身受用的。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事物的了解是不同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在接触了读经之后,我的心态变得平和了,遇到事情也淡定不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2013年6月,古卓婧毕业于山西农大园艺专业。毕业后,经人介绍,她辗转来到朔州市,成为了一名国学堂的诵读老师。
“老实说,在接手这份工作以前,我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我本身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且自幼对文言文接触的少,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可以说几乎没有。”但让古卓婧意外的是,就是这份她以为并不“靠谱”的工作让她和国学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孟子》里面的一段话,我朗读了这篇文章数十遍,但是根本没有看文字的中文释意,但就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场景瞬间就浮现在了脑海中。在那一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八个字得到了印证。”对国学经典渐渐痴迷的古卓婧想到在临汾尚没有专业国学堂的身影,这种反复诵读的教学方式不论是从形式上或是对孩子的影响上,在临汾的教育市场上尚属空白。想到这,她立即前往苏州进行了深造。经过3个月的系统学习,再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古卓婧开办了这家专业的国学堂。
“我原本想把暑期班开办成公益班,让‘读经典’在临汾推广开来,但考虑到种种原因,最终只是在学费上做了一些调整。”古卓婧告诉记者,前来上课的小孩从2岁——13岁不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读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一个名叫呱呱的小男孩,生性好动,不论是在家或是在幼儿园,他都不会在板凳上坐的超过5分钟。“他刚来的时候,隔一会儿就要起来跑一圈,但大概过了20天后,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他坚持下来已经不是问题了。这是变化最大的孩子之一,看到他的这一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古卓婧说,呱呱的妈妈对孩子的变化感到非常满意,根本没想到他的变化会如此之大。
1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印在脑海中的东西几乎可以陪伴一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刻以圣贤书为道德准绳,对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读经典不仅对孩子的文学功底有一定的帮助,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功不可没,更能够端正孩子的人生观。若是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句话理解透彻,又何来‘表叔’、房嫂’等土豪之事?”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