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至今,王甲生,这个土生土长的洪洞县赵城镇连城村人,在南瓜地里有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发现,从发现簇生型无蔓南瓜,到成功杂交通体是宝的黄茎南瓜、黄酮南瓜,紧接着他又成功种植了五色五味系列南瓜,还发现了阴阳南瓜,甚至产出了入口即食的无皮南瓜籽,一项项发现都闪耀着这个耄耋老人智慧的光芒。10月16日,记者见到了这个南瓜地里的科学家,听他讲述了他与南瓜之间的二三事。
从人民教师到地头农民出生于1931年的王甲生,在战乱和贫穷中度过了幼年时期,也正是因为这一恶劣的生存环境,少年时代的学习机会被无情地剥夺了。直到16岁那年,他才有机会前往了原属赵城县东区的兴唐寺学校读书。1950年,从临汾师范学院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汾西县古郡村教学。
然而,就在王甲生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大病却悄然而至。1980年,少年时期的贫穷带来的胃病和参加工作后的废寝忘食,让他不幸得了胃门梗阻,胃切除了四分之三。与此同时,他也离开了为之奋斗三十载的校园,病退返乡。
“别看我病退了,可在家还真是闲不住。便在村南的一块地里种了片南瓜。那是1982年,待南瓜开始拉蔓时,其中的一株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株南瓜与其他南瓜的生长规律不同,不见其拉蔓,只见其开花,我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虽然生长形式不同,但这株结出来的南瓜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株。”王甲生说,由于当过老师,对什么事都非常认真,看到这一现象后,他便开始查阅资料,咨询好友,这才得知这株南瓜为“簇生型无蔓南瓜”。
这是野生?还是自然杂交?或是返祖现象?这些问题在王甲生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对南瓜种植只是略知皮毛的他心想,如果能将这种簇生型无蔓南瓜大规模培育出来,既能节约土地,又能增加产量,这不是对农业的重大贡献么?想到这里,王甲生浑身充满了力量。由于手边缺少相关资料,不知从何下手的他直奔省农科院求教,同时夜以继日攻读《植物学》,研究了174位中外科学家的相关成果,提取每个科学家的培育经验,为以后的研究确定方向。
为了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王甲生把自家二亩责任田全部种上了南瓜,并在田间搭了个简易棚,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观察,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和实验。那时候,王甲生把仅有的60多元工资都用在了新品种的实验上,建温室、购资料、买化肥、外出求教等,繁杂的分类编号、形状记录、大包小袋挂满整个屋梁。“这样的探索一直持续到1985年,事情传到县里,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王甲生回忆道。
从地头农民到南瓜专家从1982年起,整整三年的时间,王甲生把精力都用在了南瓜的自交提纯上。各种瓜类各有特性,而南瓜则是在子时吐蕊开花。
他只得在半夜三更起来,一个人静候在瓜旁,露水打湿了衣服,他全然不顾,胃病发作起来一阵阵剧痛,他吞下几片药强忍着。那时,几乎每顿饭都是半块馍、一碗水。小孙子贪玩,摘了几朵南瓜花,他狠狠地打了孙子一顿;新侄女身患绝症,病危时要见他一面,可他远在北京;老伴有病给他送饭,几次晕倒在路上。
王甲生沉迷于无蔓南瓜的育种中,他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里,奔波于太原、北京、广州等地的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的培育实验,簇生型无蔓南瓜”终于培育成功!1983以后,从洪洞县到临汾地区乃至山西省的相关专家都对这一矮生南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省里派人来到了王甲生的南瓜地里,并投资盖起了温室。1989年6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宣告我国成功培育出了无蔓南瓜。1993年,矮生中国南瓜的发现和选育,获得了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时至1992年,王甲生又获得了第二次科研成果——黄茎中国南瓜变异株,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并选育的杂家新品种。该品种经过专业检测,证明其天然营养丰富,且特殊营养成分含量很高,尤其是生理活性物质——总黄酮,其含量比印度南瓜高出41倍,比日本南瓜高出319倍。
自此以后,王甲生频繁获得国家级、省级的荣誉称号,发表多篇论文,彻底从地头农民转变成了南瓜专家。
南瓜专家的转型之路在王甲生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走进科学、走向成功、坚持奋斗,直至成功。”他不顾年老体弱,一年四季奔走于北京、西安、东北、广州、海南岛等地,推广和发展矮生南瓜的研究成果。
“我用20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两个新品种,但我觉得这个速度远远不够。”这就是王甲生,虽然今年已经84岁的高龄,但在研究南瓜方面确实一点都不服老。继矮生南瓜和黄茎南瓜之后,他将产出来的新品种再进行两两杂交,培育出了五种颜色、五种味道的南瓜系列、无皮南瓜籽、黄茎八角瓜、牛心瓜等新品种。
说话间,王甲生捧出了一大袋南瓜种子,这些南瓜籽分门别类地装在牛皮纸袋中,封皮上详细标注着袋中南瓜籽的粒数、种类、规格。
“每种生物的生长跟温度、光照和水分息息相关,除了这些因素以外,物候期也是影响其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年有四个季节,每季有三个月,一个月有两个节气,一个节气有三个物候期,一年共有72个物候期。”为观察育种和南瓜杂交后的最佳变异,他采用了最便于记忆的中国八卦图形,在固定的位置种植不同的南瓜品种,然后进行杂交试验。那1.2市斤,减少剥皮环节,直接食用的无皮南瓜籽便是王甲生新探索的成果。这个成果能给社会和广大农民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至今仍是未知数。
“这是我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种植经验,同时我也研究出了南瓜生长的最佳物候期。如在那个时期内进行播种,就会事半功倍。”王甲生告诉记者,以前他将重点放在开发南瓜籽的附加值上,今后他将转变道路,将这些新品种推广开来,造福社会,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新的贡献。记者 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