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隰斌 弓佩玉)上世纪80年代的洪洞县,煤焦企业随处可见,当地老百姓戏称:白天一片烟囱,晚上一片火海。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赵城镇新庄村的李玉龙因公致残,自此以后,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年67岁的李玉龙虽然身有残疾,但却在新庄村经营着一家洗煤厂,提起他,新庄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当年,新庄村的炼焦厂已处于亏损状态,村里领导希望有人承包下来,让企业起死回生。村里人见状纷纷摇头,只有李玉龙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农村人保守,一听说需要贷款,便都退缩了。可以说敢接手炼焦厂的人,必须要有胆量和智慧。”新庄村村民陈书兰说,李玉龙经过不懈努力,炼焦厂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好景不长,为了保护环境,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从1987年开始,一些污染企业相继被关停。主要用窑炉炼焦的工厂,自然在关停名单上。”李玉龙说,但他并不气馁,企业被关停,换种方式还可以从零开始。”30多年前,正值壮年的李玉龙右臂残疾,这并没有把他打垮。如今煤炭生意每况愈下,其他企业面临着停产的困境,而他却更新了洗煤设备、扩大了生产。
记者观察李玉龙,没有奢华手表,没有名牌衣服,更没有一丝“土豪气”,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没有存款。“村里有了这个企业,每个村民都受益。不论是农村文化建设,或是学校修缮,亦或是安装有线电视、铺设柏油马路,哪里都有李玉龙的身影。
可以说,没有李玉龙的慷慨解囊,村里人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听陈书兰说完,一旁的村民连连点头。
2008年汶川地震,李玉龙捐款6万元;村民需要缴纳医疗保险,他给每个村民掏了腰包;村里吃水困难,他便主动出资铺设管道,给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据了解,新庄村共有1200余人,330余户。谁家有了喜事都会提到李玉龙,谁家有了困难也会想起李玉龙。送煤泥,乃至给村里人投资做生意,他都是无偿帮助。此外,他还出资将村里的几百亩旱地改造成了水浇地,提高了亩产量。
李玉龙说:只要我有了钱,我就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就要对得起看着我长大的父辈亲戚。我对名利看得很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身为新庄人,为村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分内之责。”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