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感,只能拿心去感受;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储藏。但这种情感不能被单纯地划归为友谊,因为它超出了友谊的界限。
这就是——战友情。
1969年,周广军从部队解甲归田,返回了老家河南范县高码头乡。46年来,那些与战友同甘共苦的经历,一直深深地烙在周广军老人的心里。
日前,河南安阳的杨先生致电本报热线称,他的好友周广军想请本报帮忙寻找46年前的战友,仅提供了“段宝山,家住临汾市燕巷街(今燕尔巷)2号”这一简单线索。这是一通特殊的热线,相隔千里寻战友,满溢着近半个世纪的战友情。空间的距离挡不住战友想再次见面的期待,时间的流逝抵不过惺惺相惜的真情。
缘起 河南老人找战友
1月5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来自河南的杨先生打来的电话。他说,他是受一位名叫周广军的老人委托,寻找老人在临汾的老战友。40多年前,周广军随部队抗美援越,期间,他与段宝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解甲归田后,双方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他如今年事已高,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找到老战友,再叙战友情。
了解了大致情况后,记者立即联系了周广军本人,他河南口音浓重,有些话很难听懂,但从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中,记者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
周广军在抗美援越战场和同甘共苦的战友段宝山结下了永生难忘的情谊。1969年,周广军调回河南,多年来一直思念着段宝山。46年过去了,今年69岁的周广军对老战友愈加挂念。
“当时条件有限,周广军老人从前线回到河南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联系上段宝山老人。”杨先生说,周老希望能找到多年未联系的战友,哪怕和战友打个电话、聊聊天。
战场 两人结下深厚情
1964年,刚参军的周广军便随部队参加了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抗美援越战役。当时,周广军与段宝山同属一个部队,周广军是个通信兵,而段宝山是有线电技师,段宝山比周广军大三四岁。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炮弹声不时在耳边响起,每个人都特别紧张。段宝山看见我们身边的一个炮弹快要爆炸了,他立即把我摁倒在地躲避弹片,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被他护在身下。”当时的场景犹如昨日之事,仍历历在目。
在抗美援越战场,周广军从战友段宝山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段宝山身先士卒,无论作战还是学习,在各项工作中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如果有一天我能再见到他,一定要亲口告诉他,作为一名战士,我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您的谆谆教诲;在生死对敌的抗战中,我们结下的生死友谊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我永远感激您。”
寻找 历经周折终找到
周广军浓重的河南方言给采访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最关键的是,他与这位老战友已经46年没有联系了,单位、家庭住址等联系方式有没有变更?他现在居住在哪里……虽然很想帮助周广军,但能不能帮他找到老战友,记者的心里也没有底。
1月10日,记者根据周广军老人提供的“段宝山,临汾市燕巷街2号”这一线索四处打听,得知现在的“燕尔巷”就是以前的“燕巷街”。但是来到燕尔巷一打听,这里的老住户都不知道2号在哪里,记者顿时又陷入困局,不知从何入手。
寻找继续。随后,记者来到了燕尔巷所属的尧都区水塔街派出所,户籍民警查到有两位符合条件的老人,一位家住稷山,一位祖籍山东。民警提醒记者,这位祖籍山东的段宝山现住在三义巷,寻找起来比较方便,可以先去问问他。
抱着一丝希望,记者在三义巷询问了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段宝山这个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路边的一位老师傅说他认识段宝山,但是段宝山已经把三义巷的房子卖了,现在已不在这里住。
希望——失望——转机——破灭,这个段宝山是不是记者要找的人呢?整个寻找过程显得异常艰难。
记者刚准备离开,那位老师傅突然叫住记者:姑娘等一下,我能帮你打听到段宝山住哪里。”幸福来得太突然,记者立即请他帮忙一起去寻找。终过多方打听,记者和这位老师傅在安宇花苑B区找到了段宝山家。一进家门,记者确定他就是段宝山本人后,向他说明了缘由,并核对了一下信息。没有想到,这位段宝山老人果然是周广军寻找多年的老战友。
听着记者的介绍,段宝山老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牵挂 战友深情最宝贵
与段宝山的见面,使得连日来寻访的劳累在这个时刻烟消云散。“岁月的积淀,让这些老人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无比坚毅。但他们每个人最放不下的,都是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积累下来的战友情谊。”
周广军一听说找到了段宝山,他高兴万分,表示一定要来看望老战友。
最简单的问候,是彼此牵挂单纯而又厚重的诠释,期待周广军老人来临汾一叙战友情。
记者 遆红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