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好粥道”

2015-01-21 08:19: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葛凤岔将热腾腾的粥递到学生手中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说的是冬至之后的气温逐渐变低,到了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1月18日,进入“四九”的第一天,气温较低,户外待上一小会儿手耳便会冻得僵硬。在市区解放西路平阳中学门口,一位身材矮小的老人佝偻着身子推着三轮车,车上满载几个保温桶和一块写着“婆婆好粥道”的招牌。

         经常来这里买粥的人对这位老人并不陌生,10多年来,她每天下午4点钟都会推着三轮车准时出现在这里。她从不叫卖,但三轮车前常常是围满等待的顾客。这期间,也有不少人眼红婆婆的生意好,纷纷来这里卖粥,可都卖不过她,慢慢的也都打了退堂鼓。“我上初中时就爱喝婆婆熬的粥,她熬的粥有家里的味道。”从最初的5角一杯到现在的两元一杯,老顾客觉得婆婆的粥价跟其质量相比很是公道。

婆婆叫葛凤岔,吉县文城人,十几年前来到临汾开了两年小饭店,因各种原因关门后老人就在平阳中学门口卖粥,这一干就是十多年。虽然已经70岁,但她耳不聋、眼不花,盛起粥来不紧不慢、动作娴熟。葛凤岔老人说:“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脑子就犯糊涂、会算错账,但站在旁边等粥的人都会替我看着,这么多年来大钱上从未出过差错。”记者采访葛凤岔老人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附近学校的学生们都已上晚自习,可前来买粥的人仍络绎不绝。这其中不乏很多曾在这里上学、已毕业多年的学生专程跑来买粥喝。“婆婆的粥货真价实,不会放什么添加剂,就是用传统的办法熬制而成。”来买粥的人对老人的粥非常认可。老人也表示:“来买粥的大多是学生,可不能让娃娃们吃了对身体不好。”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前来买粥的年轻女士因戴着手套,接过老人递上的粥后还没喝,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老人关心地问道:“孩子没事吧,我再给你盛一杯。”说话间,又将一杯冒着热气的粥递了过去,却怎么也不肯再收钱。年轻女士不好意思地说:“婆婆的粥熬得好,以前上学时就常喝。每次回学校来,都会专门过来喝一杯,也为了过来看看婆婆。”

一位70岁的老人原本应坐在家里安享晚年,可缘何还要在数九寒天出来做生意?面对记者的疑虑,葛凤岔老人说,她的老伴患有糖尿病、腰间盘突出等疾病,身体不好,小儿子前几年也得了重病,做了手术后不能再干重活,另外4个儿子都在吉县老家,生活并不富裕,她不想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就和小儿媳挑起家里的重担。“儿媳在超市工作,收入也不高,自己还能干动,就出来卖点粥挣些钱。”当记者问她这么冷的天,觉不觉得辛苦,老人表示是有些累,但也不苦,她笑了笑又说:“以前我凌晨就开始忙活,五六点就出来了,中午下午也出摊,晚上十点多才回去。这几年不行了,都是下午4点出来,到晚上10点半左右回去,人多了,卖的快些,也就回去的早些。”葛凤岔老人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可不论刮风下雨,她每天下午依旧坚持出摊。采访过程中,无论谈到生活的艰辛,还是老伴和小儿子的病情,葛凤岔老人始终保持着和蔼的笑容,乐观的生活态度让记者备受感染。

她也是用这样和蔼的微笑迎接着每一位来买粥的顾客,来买粥的孩子们觉得她亲近,便会时常跟她开几句玩笑,“婆婆,今天来晚了啊。”“婆婆,我这份八宝粥里葡萄干少,多给加勺糖。”……无论顾客提出什么要求,婆婆都会笑着按要求把粥盛好,并叮嘱道:“拿好,慢一点喝,小心烫。”10多年来,葛凤岔老人用心熬制的粥,也温暖着每一位喝粥人,叫人心里倍感温暖。    记者 张君宇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