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泰:传播文化 筑梦前行

2015-01-22 22:21: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尧都区县底镇东部有一座卧虎山,从远处望去,山体形状写意卧虎图而得名。山脚下的翟村是一个近五千人口的大村,古往今来,民风淳朴、人才辈出。雄奇的卧虎山给村民以“仁”的品格,清澈的黄鹿泉水赐予村民“智”的灵性,生于斯长于斯的杨春泰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22年的军旅生涯与23年的从政之路造就了他似卧虎山一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他广博的爱好,特别是弘扬传播尧文化,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杨春泰出生于1945年,15岁的他从呼和浩特公安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22年后,他转业进入临汾市公安局工作,直至2005年退休。退休后的杨春泰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状态,组建了尧都区首支中、老年人威风锣鼓队,与此同时,还主持编纂了一部临汾方言类书籍《卧虎山麓方言》。此外,他还广泛涉及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杨春泰身上得以充分体现。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古稀老人,聆听他讲述退休之后的精彩人生故事。

1 组建锣鼓队 弘扬尧文化

杨春泰儿时就喜欢锣鼓,常学大人的模样敲敲打打,参加工作时,他已对锣鼓的曲牌略通一二。“当时,我就想成立锣鼓队,但一直未能如愿。”退休后,杨春泰开始组织周围的人,没想到大家积极响应,很快这支中、老年锣鼓队便投入到排练中。

“成立威风锣鼓队除了兴趣、爱好之外,还想弘扬尧文化,毕竟威风锣鼓是咱临汾的一大特色,所以给锣鼓队起名为晋尧锣鼓队,晋尧’释义为山西尧文化。”杨春泰表示,锣鼓队成立之初虽然遇到资金、师资力量和场地等问题,但这些困难丝毫阻挡不了他弘扬尧文化的决心。

晋尧锣鼓队成立不久,临汾大地便刮起了锣鼓风,类似的锣鼓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很快市区内锣鼓队发展到了五六支。然而晋尧锣鼓队仍然首屈一指,从最初的学习磨合,到之后的应邀演出,锣鼓队走一处红一处,不仅敲遍了平阳大地,还从北京敲到台湾,再敲到韩国首尔,晋尧锣鼓队走到哪里,就将尧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哪里。

如今,晋尧锣鼓队成立已经12年了,从室内学习到室外展演,每逢临汾有大型活动常常邀请他们演出,这让杨春泰倍感欣慰。毕竟这12年间,他可谓是殚精竭虑,耗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锣鼓队才取得如今的成绩。“我希望将晋尧锣鼓队长久发展下去,将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杨春泰说,下一步还想出一本有关威风锣鼓的教材,结合自己20多年的经验,力求角度新颖、通俗易懂。

 

2 编纂方言书抒发乡土情 同时,杨春泰还是一位社会活动的有心人,是本土文化的守护者。多年来,他在从事锣鼓演出活动之余,潜心研究故乡卧虎山麓一代的方言俚语,编纂出版了临汾方言类书籍《卧虎山麓方言》。

年轻时的杨春泰,因军旅生涯辗转全国各地,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当时最能缓解他乡愁的便是听家乡的方言土语,是那样亲切、含蓄回味无穷。那时,他就想把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记录下来,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得以保留与传承,但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项浩瀚而艰巨的工程。

经过岁月的积淀,杨春泰于2013年正式动笔编撰,然而之前准备的材料远远不够,于是,他每天走街串巷与乡亲邻里唠嗑,将听到、想到的方 言随时记录在“案”,同时专门请教熟悉方言的专家反复琢磨、推敲、考证研讨,经过长达一年的时间,稿件几经修改,最终与广大读者见面。

《卧虎山麓方言》是以卧虎山下的翟村为中心,向四周延伸15公里范围内的地方方言。杨春泰本想将书名定为《临汾方言》,但考虑到临汾市管辖内有17个县(市、区),每个地方之间的方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于是就以家乡辐射的范围来命名。全书由词语的变音、词汇、谚语、轶闻、传说、方言干板等几部分构成,还配有插图,内容为卧虎山麓方言中一些“怪癖”物件的名称。这些物品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先进工具取代,从而被子孙后代所遗忘。

编纂这本书,除了要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感情之外,也是杨春泰对河东一代本土方言整理、编撰工作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对翟村这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所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刚过七十大寿的杨春泰精神矍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退休后不仅学会了绘画、作诗,而且还在老年大学学会了弹钢琴,经常应邀参加一些钢琴演奏活动。“小时候,我就喜欢学习、爱好广泛,因家庭条件不允许没能实现。参加工作后苦于忙工作没有时间,现在可好了,退休后,一天恨不得掰开两天用,还年少时未了的心愿。”杨春泰说,今后还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记者 李羿玫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