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早晨,古色古香、典雅厚重的全国政协礼堂里灯光璀璨装扮一新,“五彩·和谐——梅莹工笔重彩画画展”在此拉开序幕。熙熙攘攘涌入现场的300余名观众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和由衷的叫好声。首都文学界、书画界的一些名家和许多国外友人都闻讯赶来细细品阅观瞻。1月27日晚,结束北京之行风尘仆仆归来的梅莹在其工作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梅莹告诉记者,这次京城展览共展出了50幅工笔重彩画作品,是她八年来呕心沥血创作的精品集萃,且多为巨幅工笔画。
巨幅,恰恰是梅莹工笔画的一个最具特色的品牌标签。八条屏《百鸟朝凤图》是此次展出的代表作品,就是一副135cm×298cm×8的鸿篇巨制,整幅作品清新俊逸,厚重大气,历时三年方才完成。
在绘画技法上,梅莹采用宋元时期的绘画方法,兼具秦汉艺术的质朴。构图自然布局合理,线条圆润饱满,用笔注重虚实;设色艳丽高古,清新雅逸;画面很静很美,富古气接地气。作家的经历又使其画作有浓浓书卷气,超然、厚重、自然舒展。耳时农村的记忆又使她的画充满乡土气息。
或许绝大多数人并不知晓,来自我市的梅莹纯属半路出家。她真正敲开工笔重彩画艺术大门不过8年时间。在前半生几十年的光阴里,梅莹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在2007年步入国画艺术殿堂之前,她曾先后出版著作十二部,并屡屡荣获“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国际动漫创作大赛等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虽然在儿童文学及动漫剧作的创作取得了旁人看来很难企及的高度与成就,但在梅莹心底一直留有遗憾:“我一直也很喜欢画画,只是多年来写作任务繁重,梦想也就深埋心底。”
2007年,想学画画的强烈意愿再次萦绕心头,这次梅莹终于下定决心,抛下一切事物,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宋唯源教授学习中国画。在陌生的环境里,梅莹咬紧牙关从零起步,认真学习工笔画绘画技巧和水墨应用。
“其实这个转型的抉择起初还是蛮痛苦的,因为文学创作倾注了自己之前太多的心血与感情,两者真的很难取舍。”说话间,梅莹的神情变得严峻。
经历了早期的阵痛,随着时间推移,梅莹茅塞顿开,画工有了明显进步。从最初临摹一个花瓶都很困难,到开始尝试上手大画……不知不觉中,原先的痛楚消除无形,取而代之的是成功的欣慰喜悦。
“艺术之间其实是相通的。”梅莹告诉记者,几年来自己的工笔画技法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快速提升,与早期的文学创作功底密切相关。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文学和绘画一样需要想象力、谋篇布局、主题思想、虚实以及独特的视觉、节奏、意境、积淀和底蕴等。区别只是载体不同,文学是用文字来表达,绘画则用线条与色彩来诠释。
采访中,梅莹对于每一个时间段合理高效的规划安排让记者印象深刻。而这事实上也是她在工笔画艺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早在美院修学期间,梅莹对于时间和效率的把握就已经到了争分夺秒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极少出去逛街,买菜也经常是大批量采购,保障三天不用外出;学习计划异常明确,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永远清楚自己最想学的是什么;去请教老师时通常是十多个问题“打包”提问……
另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梅莹对于艺术独创性的不懈渴求。2008年结束实习阶段的临摹期正式转入创作期,梅莹的独创才华与潜质也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一般人搞创作容易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总是被既有的条条框框自我束缚。其实艺术创作的世界是非常自由的,我追求的就是一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境界。”梅莹娓娓道来,“就拿写生来说,很多人只是做场景的还原再现。而我认为写生只是提取生活的一个素材而已,选择用最合适的方法透过作品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也只有经由自己的思考、构图、加工、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有思想和生命力。”
而这也正是梅莹的画作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正如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所说,浏览她的每一幅绘画,都会觉得心情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仿佛她每幅画都提供了一个画面,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环境,我觉得这种环境让我们的心灵特别向往,阅读这幅画,我们的心灵也得到抚慰、得到滋润。
“时至今日,绘画已经是我心灵和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画画不是为了谋生,更不是为了出名,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也正因为如此,我整个的绘画过程就很轻松、很享受,乐在其中。”或许,正是源于卸下了太多世俗功利的裹挟与包袱,梅莹的工笔画才能真正具备力透纸背、穿透心灵的强大震撼力,进而激起观者灵魂深处的共鸣。 记者 王小庚 李虎威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