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是人与生俱来的,我只是出于本性去做,只要有人找我帮忙,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去做。”68岁的闫惠芬这样说,心存点滴善念,帮助所有需要的人,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爱才能温暖社会。3月10日,记者走进车站社区,寻找这位29年党龄的“好人”闫惠芬的身影。
白衣天使本善良
闫惠芬说,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的使命和责任,在她的从医生涯中,始终坚信和秉承这一信念。这一职业天性的善念,从成为一名医务人员就影响着她的工作和生活。
1967年,闫惠芬就读于大同医专,学习护理专业。196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夏县人民医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一名“白衣天使”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长大的,给予别人帮助似乎都是出于本能。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我接待了一位来自农村的女患者,她还带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由于病情严重,她无法照料年幼的孩子。”闫惠芬说,作为医生的她没有多想,连续三天帮这名女患者喂养她的孩子,而此时的她也刚刚成为一名母亲。
数不清的义务帮忙已被闫惠芬“淡忘”,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自己的孩子发高烧,她却不能陪伴,因为还有一台手术等着她。“等手术结束回家后,孩子问我‘妈妈,是病人重要还是我重要啊!”听到孩子的问题,她只能默默地擦掉眼泪。“虽然对家人有太多的亏欠,但是为患者做这些都是值得的。”闫惠芬感慨地说。
炙热心肠暖社区
工作中闫惠芬将优秀的医德奉献给了病人,生活中用炙热的心温暖身边的人。
2002年,退休后的闫惠芬又有了新的工作,太原铁路局临汾分局返聘她,进入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在工作期间她被评为了“学习雷锋先进个人”,除了自己份内的工作,她还没有忘记医生的本职工作。2006年的酷暑天,连续10天来回奔波,为身患脑血栓的李老太太输液;2007年的大雪天,连续14天不顾天寒路滑亲自上门为身患肺癌的退休职工输液;陪伴朋友前往西安做手术,并让其在家中长住。这些工作都是免费的,而且还有很多她已经记不清了。
再次退休后,闫惠芬于今年被车站社区支部委员会聘用,主管宣传工作,办板报、组织活动,丰富的工作内容让已近古稀之年的闫惠芬很快乐,而在这期间她还是不改“本性”,随时随地去帮助别人。
“只要帮助别人她就很快乐,不仅组织合唱团唱歌,还自掏腰包印歌本。虽然身体不好需要用钱,但是她却拿着工资去帮助别人,她还自费购物为基层群众送去慰问,真是个热心肠的好人。”车站社区的主任王银凤说。
乐观心态抗病魔
敬业的医生,热心的好人,合格的党员,这些词汇在闫惠芬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然而美好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幸,2008年,闫惠芬被查出身患膀胱癌,已经到了中晚期。
“高兴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点呢?”闫惠芬这样对家人说,患病的阴影没有笼罩在她心里,手术后18次化疗的痛苦也没有把她打倒。“人一辈子还能没个病,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战胜病魔。”从查出癌症至今已经7年过去了,闫惠芬还在快乐地生活着,她以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与病魔作斗争,而且将这种快乐带给了很多和她一样的病人。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的心态,我曾经笑着对家人说‘没事,我这得的是时髦病!’好的心态可以促使病症往好的状态发展,所以我不去想自己的病,从帮助别人中汲取快乐,还不断地加强身体锻炼。一直以来以药物维持生命,目前身体状况也挺好。一些得了癌症的人还慕名找来向我讨教,我就带他们锻炼,教他们唱歌,都很有帮助。”闫惠芬笑着说。
从她脸上看不到病魔带来的痛苦,有的只是满满的快乐。对于未来的打算,闫惠芬表示,首先将社区工作做好,其次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社会,要加强对下一代的雷锋精神教育工作。
“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太缺失了,希望下一代人能够做到,不要学一时,而要长期坚持,全社会一起找回雷锋精神。”闫惠芬说道。
记者成华 潘华玲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