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名字。很多看过他书法作品的人一致认为,其书法作品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华艺多年来潜心研摹汉隶、魏碑、小楷兼习行草,在不断追求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突出个人风格,追求雄健豪放、古朴俊逸、遒劲苍浑之风骨。不久前,记者感受了他的创作过程。
“草根”书法家的成长之路华艺,1954年出生,洪洞县龙马乡景村人,父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并无艺术天分,他却喜欢写写画画,颇有艺术天赋。到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在村里当宣传员,写过黑板报、画过壁画,在村里办过小型的个人作品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在绘画领域颇有心得的他又爱上了书法。
大队解散后,不用写黑板报的华艺一心干农活,但劳作之余他还是对艺术充满兴趣,练书法可以打发空闲时间,另一方面字写好了可以写对联补贴家用。
华艺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研习过隶书、魏碑、行书,到现在主攻小楷。学习初始,临摹《张迁碑》、石门颂》等作品,一年后,跟随樊习一老师学习隶书,后加入洪洞县书法协会。自此,华艺向书法家的道路又迈进了一步。
研习书法,激发了他的艺术热情,后经范珍明老师点拨,加上他坚持练笔,不断临摹、研究,其作品多次在书法界和临汾书法展中获奖,篆刻作品在2005年入展《书法导报》国际书法年展、2007年书法作品入展“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等,取得了一定成绩。
始终走不出去这个“家”“学习书法本身就难,好多人在学书法的过程中会放弃,我虽然很喜欢书法,但家里发生的一些变故差点断送了我的书法路。”原来,华艺的儿子毕业于艺术学校,20岁时患上了精神疾病。在 书法道路上还没有学成的华艺顿时陷入了困境,平时家里的主要收入靠他种地维持,儿子一病,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
白天他要种地补贴家用,回家后还要和老伴照顾儿子,一日三餐必须准时监督儿子服药。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华艺曾在照顾儿子和学习书法“二选一”中犹豫过,儿子的病让他一度有了心理负担,他想过放弃书法。华艺回忆说,范珍明老师当时极力劝说他要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就这样,几年坚持下来,华艺不仅在书法上更上一层楼,而且儿子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当他有一些成就后,曾有来自北京的人请他赴京写字被他拒绝了。一方面担心孩子的病情,另一方面放心不下家里。
华艺走不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乡,更放不下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孩子。但正因如此,他才能埋头研究书法,在书法道路上更进一步。
学书法颇有心得收学生这位“草根”书法爱好者,凭借着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找到了独特的创作技巧,并在隶书、小楷的书写上小有成就。他的画作也得到了圈内人士良好的口碑,逐渐赢得了市场。
书法上颇有心得的华艺渐渐有了名气,有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来此向他求学,2014年5月他正式收了8位学生,在书法创作上倾囊相授。
采访当天,正好有一位学生拿作品让老师点评,因为弟子在写字过程中有涂改和不规范地方,华艺点评道:书法书法,就是学书的方法。拿小楷来说,从打格子到写完整篇文章,都不能出错,讲求一气呵成,同时注意要心静,这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不骄不躁、敦厚热情就是这是华艺的性格;爱家人、责任感强就是华艺对家庭的承诺,从他的书法作品和几十年照顾家人不放弃中能感受一二。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