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医德高尚,总让村民花最少的钱来治病,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他有求必应,总在最短时间赶到患者身边,是群众战胜病魔的“及时雨”。他心细如发,每位病人的情况都牢记在心,是患病群众的“活字典”。他选择坚守,扎根农村52年为村民服务,村里的条条道路见证了他的执著,卫生室的处方笺诉说着他的博爱,乡亲们都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父老乡亲。这就是翼城县南梁镇南岭村73岁的老村医、党员刘文宝。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仍继续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52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悬壶济世?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在地处偏远、山大沟深,距县城20余公里的岭南村安营扎寨,呵护村民的健康?带着一个个不解,笔者走近了刘文宝。
一间陋室,撑起老百姓最踏实的庇护所
见到他时,刘文宝正在为来自樊家岭的村民丁建民输液,戴着老花镜,借着窗户的余光,他把针头准确地送进了村民丁建民的血管中。
岭南村,翼城县南梁镇东南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全村140户、700多口人,常住人口只有300余口,分散居住在方圆50里的12个自然村中,这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年轻的妈妈为了下一代的求学也搬出了这里,留下的几乎全是空巢老人。
刘文宝也出生在岭南村刘家自然村,自小在这里长大,他深知这里自然条件差,每当有人生病,求医问诊总是很难。1963年,21岁的刘文宝在当时的二曲乡卫生院学习中医,自当学徒的第一天,他就立下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想,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50余年,他背着药箱,跋山涉水,足迹遍布了全村及周边的每个角落,接诊无数,救人无数。
常年的走村串寨,刘文宝还为村民们建起了个人健康档案,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他心里都一清二楚。工作中,不管哪里的病人需要救治,他都会随叫随到;救治过的病人,他心里都会惦记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的情况。
通过刻苦的学习实践和多年的积累,刘文宝的医术有了很大的长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远近的群众都喜欢让他诊治疾病,乡亲们患了常见病再也不必往返20余公里的山路去南梁镇卫生院诊治了。
二曲完小中一排低矮的瓦房,古朴笨重的家具,简单朴素的衣物,还有多年相濡以沫的老伴张红翠,52年来,刘文宝就在这样的清贫中坚守着;一份份健康档案,一本本新农合登记簿……写满了刘文宝的真诚和无悔。
一颗丹心,勇挑治病救人的千斤重担
乡村医生是件苦差事,在行医过程中,刘文宝往往要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然而对于坚守基层52年的他来说,让患者脱离危险,是责任和使命。
住在南岭村的每位村民都牢牢记着刘文宝的手机号。一个电话,刘文宝就会风雨无阻上门诊治。除了本村的村民,北到翔山脚下高家洼、南到毗邻绛县的樊家岭、东到西闫镇的交界处、西到张家腰、小庙处的村民也都找他看病。”
出诊是刘文宝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年平均出诊在300次以上。他坦言,诊病不比其他活儿,就是深更半夜了,只要病人有需要,就得“出发”。
住在岭虎村的老太太刘香娥今年已经80多岁了,是位老病号,刘文宝前后为她诊治30多年了。刘文宝清楚地记着,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提着马灯,趟着山水去给她看病,雷电晃眼,道路泥泞,四里的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的刘香娥脑出血,不省人事,他硬是前后跑了多半个月,从死神手中抢回了她的一条命。
随着年龄的增大,刘文宝腿脚不那么灵活利索了。为了方便群众看病,67岁的他买回了一辆摩托车。刚开始学习驾驶时,连着摔了好几次,但是刘文宝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古稀之年的刘文宝仍骑着摩托车在12个自然村来回穿梭。
一份执著,点亮南岭村群众的生命之火
从医52年来,刘文宝经常免费为特困户看病治病,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贴心人。他放弃和老伴安享晚年的机会,选择了坚守基层,服务群众。
住在孙家自然村的孙桂汉老汉今年66岁,老两口都是残疾人,10年前就患了脑梗,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做苦力赚钱,还有个孙女在上学,多年来,刘文宝不仅去家里给他输液打针而且为他垫了药费。
刘文宝的老伴,张大娘说:“按年龄算,他早退休快20年了,可没办法下岗,这里的村民需要他,我也就任由他去吧。”
陪同采访的南梁镇副镇长苏永旺说:“按照规定,刘医生早已超过了退休年龄,可鉴于山里的现实,他被继续聘任在村里行医。在这个山坳坳里,年轻人根本在这儿待不住。面对依然留在山村里的老年人,刘医生选择了坚守,有一样东西他放不下,那就是村民的健康。”
是啊,52年来,刘文宝几乎成了村里的“活地图”,蜿蜒的山路,见证了他青丝变白发的每一个细节。他的执著,为南岭村的群众点亮了生命之火。 通讯员 宋榜娟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