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只羊”、我要一个葫芦”……日前,在尧庙庙会上,廉波太的糖人作品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记忆,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观看和购买。但看着吹糖人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廉波太希望能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一分钟吹出糖人
今年47岁的廉波太祖籍河南,现在临汾生活,农忙时节返回家乡干农活。
廉波太的小摊很简单:一辆手推车、一个炉灶,灶上有一个装着糖稀的锅。手推车上插放着他的作品,所谓吹糖人的动作要领就在于吹和捏,吹气是为了让作品看上去饱满,捏在于塑造惟妙惟肖的形象,只有这两步同时进行,才能一气呵成。”廉波太说,麦芽糖在出炉后的几十秒时间内就会凝固。
谈笑间,廉波太用木棒挑出一块加热的糖稀,用手揉几下,扯出一条细细的丝,开始放在嘴上吹。同时,迅速捏出动物的嘴、耳朵和四条腿,用时不到一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糖玩偶就做好了,围观的市民连连称赞。
“庙会给各地美食搭起展现和宣传的平台,我来这里展示技艺是为了带给大家美好的回忆”。廉波太笑着说。
历尽艰辛学艺路
“吹糖人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吹出小动物。这门手艺看着简单,但学起来却不容易。”廉波太把手伸出来说,手指经常被烫出水泡,时间长了就会留下烙印,颜色也会变黄。
“小时候学吹糖人常被烫伤,有好几次都要放弃了,但是在爷爷的鼓励下才坚持了下来。刚开始吹出来的糖人不是很好,后来慢慢摸索,越练越熟。”廉波太说,吹糖人本是中国民间一个非常传统古朴的艺术形式,但现在市面上零食越来越多,口味单一的麦芽糖基本没有了。
传承发展盼后人
“很多孩子看到吹糖人的全过程,脸上都写满了惊讶,想学习的人很多,但是学习过程艰辛,能真正坚持学下来的人不多。”廉波太说,闲暇时,最热衷的就是教徒弟,有一些厨师、教师、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学生都学过,但这门手艺太辛苦,不用心是学不来的,这让廉波太很是担忧。
“光是熬制麦芽糖就有好几道工序,保持一定的温度,让麦芽加水搅拌发酵,再将水分挤干,就变成了麦芽糖。”廉波太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传承这门艺术,让吹糖人的技艺跟剪纸、年画一样传承发展下去,不被人们遗忘、不被历史遗忘。
梁丽 丁莹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