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不言迟暮,一腔热血倾注笔尖。”,这句话描述的是家住市教育局家属院的郝东光老先生。他虽然已是74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古稀之年仍痴迷书法,笔耕不辍的老人。
“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不应该是孤独的,应该是充实的。我身体好,和常年练习书法有很大的关系。”郝东光老先生边说边带记者走向他的“创作空间”,步入郝东光的书房,书香、墨香扑面而来,在用于挥毫泼墨的大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见记者环顾四周,郝东光忙说,这间书房原本是间卧室,老伴为了让他有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便改成了书房。
喜爱书法 每天练习成习惯 出生于尧都区大苏乡南席村的郝东光,自幼勤奋好学,他的父亲和叔叔们都是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从小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因所处环境有限,没有书法课和培训班,是身为教师的父亲教他写字、练字。与他谈及书法,老人兴趣盎然,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我就喜欢写毛笔字,因条件有限没有系统学习。最应该感谢的是父亲,他在写字方面对我要求特别严格,要一笔一划地写好才算过关。”郝东光回忆道,小时候练习毛笔字的方式,在那个时候叫“写仿”,就是父亲给他给个字,他把白纸放在上面印着写,写完了,反过来继续写。
1959年,郝东光考入临汾师范学校,就读了数理班,尽管学业繁忙,但每天练习书法的习惯,他依然坚持。“我每天都会写一篇日记、临摹一幅作品,练字的时间并不多,我都是挤出时间去练习。”郝东光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街小学,从事了12年的教育工作。在此期间,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也严格要求学生们练字、写字,希望学生们把每个字都写得规范一些。“那个时候,学生们都很积极,练字也很认真,学生还主动让我教他们写毛笔字。”郝东光满怀欣慰之情地说,在教学生们练字的同时,他也没有停止过学习。
酷爱书法 刻苦钻研广交流 “我一直觉得自己写的字漂亮,可是那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书法并不是喜欢就能通,会写就能懂。”郝东光说,1982年,在临师附小担任副校长的他,被调到临汾市教育局教研室,搞教育研究工作。从事的这份工作,让他更加热爱书法。1990年,临汾市成立了教育书法研究会,郝东光担任秘书长。“有一次,参加某单位组织的活动,临时增加了现场创作环节,不怕你笑话,同事们都淡定自如地完成了即兴创作,可我拿笔的手却在颤抖。”郝东光说,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头开始,重新认识书法,真正理解书法的奥妙。
自此之后,郝东光不分昼夜勤加练习,一幅作品写了又写,直到满意为止。不仅如此,他还买来很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集,曾临习张猛龙、李北海、王羲之等书法家的名帖,达26种。在研究书法的这条路上,他有幸结识了几位界内好友,平日里,来自好友们的指点与鼓励,让他收获颇多。“当时,他们就是我心中的榜样,每次写下新作品,我都会请他们指点,确实进步了许多,他们对我来说,不仅是好友,更是良师。”郝东光说,这个时候他爱上了书法,一天不写作品,浑身难受,他开玩笑说,就像跟书法谈恋爱似的。
痴迷书法 银发生活更精彩 2005年,在好友们的鼓励下,郝东光勇敢走上街头,摆出所写的作品,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如意的事情,不只是鼓励,还有打击。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名气,而是因为对书法有特殊的情结,别人提出意见,最终会真的提高自己。”郝东光说,如今,他善长写行楷、行书、行草,订阅了《书法报》,关注每期刊登全国各地举办的书画展览、书画竞赛等活动内容,并经常投递作品参加评选。与郝东平交谈中,记者看到角落里整齐地放着他多年来获取的荣誉与嘉奖。其中,他所作的唐诗《小池》,刊登在2006年第一期的《写字》杂志,《江雪》入编《当代书画名家代表作典库》等九种刊物。多年来,他的参赛作品共获得50余项奖项。对于自己 的书法成果,郝东光谦虚地说:“写得还不算好,只是个人爱好而已。”
“书法是国宝,也是我的心头宝,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只想把自己在书法中领悟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书法,把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永远流传下去。”郝东光老人说,他经常和别人讨论、学习,对前来了解书法、学习书法的人,他会热情讲解,乐此不疲。可每次讲解后,他都感觉不过瘾,于是创作了《书法摘要》一文,让求学的人能够一目了然。“书法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健康的体魄和精神享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该精彩起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书法,越多的老年人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郝东光如是说。
记者 梁娟
责任编辑:秦芳媛